

1.
動詞
用刀等貼著物體的表面移動,把物體表面上的某些東西去掉或取下來。
2.
動詞
在物體表面上涂抹(多用于糨糊一類稠東西)。
3.
動詞
用各種方法貪婪地索取;搜刮(財物)。
4.
動詞
(風)吹。
1.
摩;擦。
1.出自《禮記·明堂位》刮楹、達鄉、反坫、出尊、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廟飾也。
2.出自《齊民要術·養羊》治羊疥方……以塼瓦刮疥令赤(若強硬痂厚者,亦可以湯洗之),去痂,拭燥,以藥汁涂之。
3.出自《寄李季章參政》詩唯當刮老眼,云雨看施行。
4.出自《雙槐歲鈔·金尚書際遇》既而舟泊西渡,共濟者病腹痛,金與之卜,言宜用衣帶刮咽喉下即愈。
5.出自《在祠堂里》小兵在堂屋里取下洋燈,尋找著火柴……一連刮了幾根都沒有刮燃。
2.
刮削;去掉。
1.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
2.出自《醉太平·重九無酒》曲釀寒風似刮,催詩雨如麻。
3.出自《海燕》詩胡子刮得干干凈凈,軍服穿得整整齊齊。
3.
抉發;發掘。
1.出自《畫鶻行》乃知畫師妙,巧刮造化窟。
2.出自《夜讀岑嘉州詩》詩工夫刮造化,音節配韶頀。
4.
舊指男女挑逗、勾搭。
1.出自《客座贅語·詮俗》與人有桑中之期曰“偷”,相挑曰“刮”。
2.出自《水滸傳》他在紫石街王婆茶坊里,和賣炊餅的武大老婆做一處;如今刮上了他,每日只在那里。
3.出自《金瓶梅詞話》來旺兒早晚到蔣聰家叫蔣聰去,看見這個老婆,兩個吃酒刮言,就把這個老婆刮上了。
5.
掃拂;刷抹。
1.出自《西游記》﹝孫行者﹞讓那小怪前走,即取出鐵棒,走上前,著腳后一刮,可憐忒不禁打,就把兩個小妖刮做一團肉餅。
2.出自《兒女英雄傳》叫他跟在一旁,不是給燒燒烙鐵,便是替刮刮漿子,混著他都算一樁事。
6.
搜刮;榨取;勒索。
1.出自《錦箋記·爭館》刮他的,吃他的,也勾了。
2.出自《牛頭山》亂紛紛萬戶黎民爭避難,哭啼啼兩宮帝主淚如麻,刮盡了金銀糞土,珠玉塵沙。
3.出自《世家》本有祖宗傳下來的一千畝良田,又在富陽的任上刮了一些。
4.出自《城南舊事·林姨娘》他們是刮男人的錢,毀男人的家的壞東西。
7.
批評;訓斥。
1.出自《你是共產黨員嗎?》他執拗地要跟隊伍開拔,哭得戰友們動了心,去團長那兒請求,結果都被刮了一頓。
8.
方言。鏟;舀。
1.出自《工作隊長張解放》叫你媽給我把飯刮到碗里,我一時就來。
9.
象聲詞。參見“刮刮”。
1.出自《雨點》她刮刮的皮鞋聲,走過八號門前時,頭也不回過去一下。
10.
通“剮”。殺死;消滅。
1.出自《荊南兵馬使常卿趙公大食刀歌》太常樓船聲嗷嘈,問兵刮寇趨下牢。
2.出自《劉胡蘭》千刀萬刮報仇恨。
11.
通“颳”。風吹。
1.出自《前苦寒行》凍埋蛟龍南浦縮,寒刮肌膚北風利。
2.出自《元朝秘史》但見西北風起時,鵝鴨的翎毛似雪般刮將來。
3.出自《霓裳續譜·雜曲·秋風兒刮》秋風兒刮,秋雨兒滴答,遙望秋江浪淘沙。
12.
同“聒”。吵嚷;喧鬧。
1.出自《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接些珠寶客人,每日的討酒討漿,刮的人不耐煩。
13.
(風)勁吹。
1.出自《黃孝子傳奇·起兵》俺這里西風起,刮將來都是沙。
2.出自《在高爐上》小屋外面刮過一陣陣颶風,是從鼓風機送出來,送到高爐里去的。
1.即羚羊。角可入藥。
1.陽露﹑朝露。
1.靈異的卦爻。
1.指傳說中的仙藥。
2.有靈效的藥。
1.見"靈耀"。
1.見"靈耀"。
1.滋潤萬物的雨露。
2.仙液。
3.對水的美稱。
4.唾液。道教以為唾液可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故稱。
1.神靈的衣裳。
2.死者生前常穿的衣裳。
1.神靈或圣賢的圖像。
2.死者的遺像。
3.出殯時的儀仗。
1.神靈。
2.神奇怪異。
3.指神奇怪異之事物。
4.猶靈驗。
5.賢俊﹑奇才。 6.指聰慧﹐不同尋常。
1.謂天帝賜予的綿綿福澤。《文選.揚雄》﹕"神歇靈繹﹐海水群飛﹐二世而亡﹐何其劇與!"李善注﹕"繹猶緒也﹐言神靈歇其舊緒﹐不福佑之。繹或為液。"劉良注﹕"天地神祇﹐以秦無道之甚﹐故歇其靈潤滋液﹐不降福祥。"后因以為國運中斷之典。
1.神鳥的羽翼。
1.與神靈的緣分。
1.與神靈結合的婚姻。
1.仙樂。
2.猶梵音。頌經聲。
3.指道教經籍。
4.靈物的聲音。
5.美妙的詩歌。
1.山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畔﹐一名武林﹐又名靈苑﹐又稱仙居。《太平寰宇記》謂許由﹑葛洪曾隱于此。山最高處曰北高峰﹐與南高峰號"雙峰插云"﹐為西湖十景之一。山東南有飛來峰﹐山麓有靈隱寺。
2.指靈隱寺。
1.在杭州西湖西北之北高峰下。晉咸和元年印度僧人慧理創建﹐慧理以為"佛在世日﹐多為仙靈之所隱",因建寺名"靈隱"。唐會昌年間曾毀﹐五代時吳越國王錢俶命高僧王延壽主持擴建﹐規年大﹐盛極一時。元至正十九年毀于兵事◇歷經明清六次毀﹑建﹐清康熙時曾改名云林寺﹐現存大殿是清代遺物。解放后又經兩次大修。該寺為我國禪宗十剎之一。寺前有飛來峰﹑冷泉亭等勝景﹐為西湖游覽勝地。
1.靈驗。
1.死者的身影。
1.神妙的作用。
1.神靈﹐魂靈。
1.猶仙侶。
1.周文王苑囿名。
2.泛指帝王畜養動物的園林。
3.對苑囿的美稱。
4.指仙界的苑囿。
5.比喻精粹匯集之所。
1.亦作"靈辺"。
2.神靈乘坐的車駕。
3.天子乘坐的革車。
4.即靈車。
1.神鳥。
1.好雨。
2.喻君王的恩澤。
1.《后漢書.蛛傳》"遷淮陽太守"李賢注引三國吳謝承《后漢書》﹕"弘消息繇賦﹐政不煩苛。行春天旱﹐隨車致雨。"后以"靈雨隨車"為頌揚地方官吏政績之典。
1.神仙的總稱。《史記.司馬相如列傳》﹕"靈圉燕于閑觀﹐偓佺之倫暴于南榮。"司馬貞索隱引張揖曰﹕"眾仙號。"一說﹐仙人名。裴髎集解引郭璞曰﹕"靈圉﹐淳圉﹐仙人名也。"
1.墓地。
2.神仙居住之地。
3.指圣潔或風景優美之地。
1.深淵。
1.道家稱脾神為"靈元"。
2.七竅之元神。
3.神靈。
1.對水源的美稱。
2.喻帝緒﹐帝業。
3.指隱者所居﹑遠離塵世之地。
4.指心靈。
1.載運靈柩的車子。
2.神靈的車駕。
1.亦作"靈岳"。
2.靈秀的山岳。
3.特指泰山。
1.即靈橐。
1.對古越地之美稱。
1.指三國魏文帝所愛美人薛靈蕓。靈蕓容貌絕世﹐被選入宮。至升車就路之時﹐以玉唾壺承淚。及至京師﹐壺中淚凝如血。見晉王嘉《拾遺記.魏》◇用以為典。
1.天命﹔時運。
1.《宋書.謝靈運傳》﹕"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因稱這種特制的木屐為"靈運屐"。
1.猶靈感。
1.猶仙棗。
2.棗的一種。形大而甜美。
1.滋潤萬物的雨水。亦喻君王的恩德。
1.隱士或修道者的住所。
2.兆域﹐墓地。
1.指道教的經典﹑符箓。
1.即仙人掌。華山峰名。借指華山。
1.出殯的儀仗。
1.靈堂內設置的帳幕。
1.明白﹐清楚。
1.《詩.大雅.靈臺》﹕"王在靈沼﹐于牣魚躍。"毛傳﹕"靈沼﹐言靈道行于沼也。"后喻指帝王的恩澤所及之處。
2.池沼的美稱。
1.對占卦的敬稱。
2.吉祥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