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刀劍等柄上所纏的繩。
2.
名詞
(Gōu)姓。
1.
刀劍柄。
1.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馮先生甚貧,猶有一劍耳,又蒯緱。
2.
借指刀劍。
1.出自《春蕪記·訪友》泥途斂翮,空自望丹霄。愁睹青霜點鬢毛,蒯緱長夜氣蕭蕭。
3.
山名。參見“緱山”、“緱嶺”。
1.出自《吳興靈鶴贊》遼水一去,緱山不回。
2.出自《唐摭言·自負》薛能尚書題集后曰:“縱有緱山也無益,四方聯絡盡蛙聲。”
3.出自《春蕪記·訪友》因此上箕山掛瓢,緱山弄簫。
4.出自《寄天臺司馬先生》詩何年緱嶺上,一謝洛陽城。
5.出自《彩毫記·泛舟采石》二神姬鼓瑟湘靈,兩仙郎吹笙緱嶺。
6.出自《七夕即事》詩淮南丹未熟,緱嶺樹先秋。
4.
姓。周卿士食采于緱,因以為氏。見《通志·氏族三》。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緱氏,周卿士食采之邑也,又渴侯氏改為緱氏。
1.舊謂桑蟲。語出《詩.東山》"蜎蜎者蠋。"
1.朝官的行列。
1.朝臣的行列。亦泛指行列。
1.朝官的行列。
1.鹓鳥身上多彩的羽毛。
1.朝官聚合之所。指朝廷。
2.鳳池。唐代指中書省。
1.即朝堂。百官朝見天子之所。
1.亦作"鹓鷕"。
2.傳說中與鸞鳳同類的鳥。
3.鳳雛。比喻有才望的年青人。
1.鴛﹑鷺的羽毛。
1.飾有鹓雛圖形的屏風。
1.鹓﹑鸞都為傳說中的瑞鳥。比喻高貴之人。
1.鳳鳥,傳說中的瑞鳥。比喻君子﹑賢者。
1.兔的別名。
1.炭名。
1.中書省的別稱。
1.鹓雛與天鵝。比喻賢者。
1.鹓雛﹑鴻雁飛行有序,比喻朝官班行。
1.傳說中的瑞鳥。比喻賢臣。
1.指中書省。
1.形容依次排列。
1.鹓和鷺飛行有序,比喻班行有序的朝官。
2.比喻有才德者。
1.朝中同僚。
1.比喻朝官。
2.比喻賢者。
3.唐時六廄之一。
1.《周禮.考工記序》"凡察車之道,必自載于地者始也,是故察車自輪始。"又漢馮衍《車銘》"乘車必護輪,治國必愛民。"后因以"鹓輪"指做官的官聲。
1.鹓雛與大鵬。比喻杰出的人才。
1.絢麗的絲織品。
1.用磚石砌得很整齊的路徑。
1.語本《莊子.秋水》"夫鹓鷕,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本指竹實,后亦以"鹓實"借指楝樹之實。
1.亦作"鷿鵜"。亦作"鷿鷉"。亦作"鹓鵜"。
2.水鳥名。俗稱油鴨。似鴨而小。善潛水。古人用其脂膏涂刀劍以防銹。
3.指鹓鷉膏。
1.亦作"鷿鵜"。
2.見"鹓鷉"。
1.用鹓鷉膏涂抹使光亮銳利的刀。
1.亦作"鷿鵜膏"。
2.鹓鷉的脂肪。古人用以涂刀劍,使不生銹。
1.涂上鹓鷉膏用以防銹的劍。
1.泉名。唐時在豐州西受降城北(今內蒙古河套西北部)。
1.鹓鷉。
1.絢麗的絲織品。
1.指朝官的行列。
1.朝官站立的次序。
1.見"鹓雛"。
語出《莊子·養生主》有廚師技術很熟練,宰牛時能把薄薄的刀刃深入牛骨關節的縫隙內仍有自由進退的余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將牛體毫不費力地分解而不傷刀刃◇用游刃有余”比喻非常熟練,得心應手,應付裕如。
1.猶言游刃有馀。
1.閑游的日子。
1.虛浮縱容。
1.水緩動貌。
1.飄浮的水氣。
1.閑散。
2.游離散逸。
1.游方僧。四方云游的和尚。
1.即謝公屐。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喜游山陟嶺,特制游山屐,上山可去其前齒,下山則去其后齒。見《宋書.謝靈運傳》。
1.猶游山玩水。
1.游覽山水風景。語本《景德傳燈錄.韶州云門山文偃禪師》"問'如何是學人自己?'師曰'游山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