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副詞
親自。
2.
動詞
身體向前彎曲。
3.
名詞
身體;自身。
4.
名詞
(Gōng)姓。
1.
亦作“躳”。
2.
自身;自己。
1.出自《詩·邶風·谷風》我躬不閱,遑恤我后。
2.出自《禮記·樂記》好惡無節於內,知誘於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
3.出自《屈到嘗芰論》雖所趣不同,然皆篤於大義,不私其躬也如此。
4.出自《雞肋編》淵圣皇帝以星變責躬。
3.
親自;親身。
1.出自《詩·小雅·節南山》弗躬弗親,庶民弗信。
2.出自《儀禮·士昏禮》宗子無父母命之,親皆沒,己躬命之。
3.出自《訄書·冥契》〔漢靈帝〕躬擐甲介馬,稱無上將軍。
4.出自《華蓋集續編·為半農題記〈何典〉后作》還未開手,而躬逢戰爭,在炮聲和流言當中,很不寧帖,沒有執筆的心思。
4.
本身具有。
1.出自《漢書·刑法志》圣人既躬明哲之性,必通天地之心。
2.出自《韓琦制》躬閎廓之材,體純一之德。
3.出自《騷苑笙簧序》榆林杜君韜武,以武爵貴介公子,躬上將之姿,而好左徒之業。
5.
將身腰彎下。
1.出自《管子·霸形》桓公變躬遷席,拱手而問曰:“敢問何謂其本?”
2.出自《西游記》〔八戒〕把腰一躬,就長了有八九丈長。
3.出自《軍長的心》還有幾個穿白衣的人躬著身子在瓦礫堆上找東西。
6.
箭靶的上下幅。
1.出自《儀禮·鄉射禮》侯道五十弓。弓二寸,以為侯中;倍中以為躬;倍躬以為左右舌。
2.出自《學禮管釋·釋射侯》侯之制,以布為之……有侯中,有躬,有左右舌。
7.
文章或書法的樣式。
1.出自《法書要錄》梁則高祖叔達,恢弘厥躬,泯規矩,合童蒙。
8.
通“窮”。窮盡。
1.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朱己謂魏王章》皆識秦﹝之欲無﹞躬(窮)也,非盡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內,必不休。
9.
通“肱”。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下六》歌終,顧而流涕,張躬而舞。
2.出自《讀書雜志·晏子春秋一》張躬,即張肱也。躬字古讀若肱,故與肱通。漢司隸校尉楊渙《石門頌》“川澤股躬”,躬即肱字。
10.
通“??”。衣服的中間部分。
1.出自《后漢書·五行志一》獻帝建安中,男子之衣,好為長躬而下甚短,女子好為長裙而上甚短。
2.出自《廣雅·釋器》??,裑也
11.
通“恭”。參見“躬己”。
1.出自《禮記·緇衣》《小雅》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
12.
身;身體。
1.出自《易·蒙》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
2.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心煩於慮而身親其勞,躬胝無胈,膚不生毛。
3.出自《太原王公神道碑銘》袪蔽於目,釋負於躬。
4.出自《庚子重九雜感》詩嘆息此危躬,不若薤上露。
13.
引申指生命。
1.出自《九嘆·遠游》見南郢之流風兮,殞余躬於沅湘。
2.出自《祭石君文》如何奄忽,永喪其躬!
3.出自《訄書·原教下》董氏者,其圣足以干百王之蠱,于喪躬亡嗣,謂之不孝之旒,其表曰絕祀。
14.
指鞠躬行禮。
1.出自《官場現形記》他們通統齊打一躬,才把個欽差閱兵大臣送出轅門。
2.出自《王昭君》溫敦(一躬到地)恭送天子國舅。
15.
通“窮”。窮迫;貧窮。
1.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潞子之為善也躬,足以亡爾。
2.出自《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躬為匹夫而不愿富,貴為諸侯而無財。
1.殘花。
1.剩馀的﹑不完整的片狀物。
1.同"殘編斷簡"。
1.摧殘破壞。
2.殘缺破敗。
1.指殘月。
1.中斷的或將盡的棋局。
1.古代的一種肉刑。
1.傷害。
1.指秋天將盡的時節。
1.衰邁的身體。老者自謙語。
1.缺損,不完整。
1.猶酷熱。
兇狠毒辣手段殘忍。
1.謂夕陽。
1.殺戮;殺害。
1.謂山將盡處。
2.荒蕪的山。
1.亦作"殘山剩水"。
2.零散的山水;明滅隱現的山水。
3.殘破的山河。指亡國或經過喪亂后的土地﹑景物。
1.殘害;受傷害。
1.馀燼。
2.指晩霞。
1.見"殘膏剩馥"。
1.謂未讀完的書。
1.沒有交清的賦稅。
1.殘害;損害。
2.傷殘缺損。
1.猶殘害。
1.殘缺脫漏。
1.猶殘喘。
2.馀年,殘生。
1.殘馀的晩霞。
1.殘存的香氣。
2.將要燒盡的香。
1.猶敗壞。
1.見"殘臘"。
1.毀壞形體。刑,通"形"。
1.尚未化盡的雪。
1.猶殘花。
夕陽,西沉的太陽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1.猶殘殺。
1.散失不全。
1.指民生凋敝的地區。
1.殘存。
2.指殘存的人或事物。
1.將止的雨。
夏歷月末不圓的月亮。也指將落的月亮一彎殘月。
1.斷足。古代酷刑之一。
1.零散稀疏的云。
1.殘害。
2.殘忍暴虐。
3.指兇殘暴虐的人。
4.毀壞。
殘留的渣滓。比喻殘存的壞人殘渣余孽。
1.比喻在消滅或淘汰過程中殘存下來的壞人。
夕陽之光竹間殘照人,池上夕陽浮。
1.猶殘卷。
1.指殘存的古代典籍。
1.猶殘酒。
1.暴戾放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