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詞
古代數目名,是京的十倍,指一萬萬。
2.
名詞
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靈璧東南。項羽在這里被圍失敗。
3.
名詞
〈書〉臺階的層級。
1.
謂兼備天下八極九州之地。因古謂天下有九州,故亦以指州或一方之土地。
1.出自《說文·土部》垓,兼晐八極地也……《國語》曰:“天子居九垓之田。”
2.出自《涑水記聞》稱王則不喜,朝帝乃是從……伏愿以一垓之土地,建為萬乘之邦家。
2.
層;級。
1.出自《史記·孝武本紀》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壇放薄忌泰一壇,壇三垓。
2.出自《論衡·道虛》吾與汗漫期于九垓之上,吾不可久。
3.
古數名。萬萬為垓。
1.出自《太平御覽》十萬謂之億,十億謂之兆,十兆謂之經,十經謂之垓。
4.
引申為數量極多。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遮莫賊軍三萬垓,便是天蓬黑煞,見他應也伏輸。
2.出自《燕青博魚》聚三十六大伙,七十二小伙,半垓來的小僂?。
5.
不長草木的山。
1.出自《論山》多草木者謂之岵,無草木者謂之垓。
6.
指戰地,陣地。參見“垓下”。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威風大,垓前馬上一個將軍坐,肩擔著鐵斧來也么。
2.出自《西廂記諸宮調》粗豪和尚,單身鏖戰,勇如九里山混垓西楚霸。
7.
通“荄”。草根。
1.出自《論衡·自然》霈然下雨,物之莖葉根垓,莫不洽濡。
1.肉干。
1.胡鬧;無事生非。
1.猶犯顏。色,指對方的臉色。
2.謂追逐女色。
3.古代于立春日出春牛示農時以勸耕,春牛毛色以十干所屬顏色配成干色。如太歲在甲子,甲屬木,東方青色,青色為干色;又如日干為丙子,丙屬火,南方赤色,赤色為干色。余類推。
①因發干而顯得滯澀或不潤澤;枯澀~的嘴唇。②(聲音)沙啞;不圓潤嗓音~。③形容表情 、動作生硬、做作~地一笑。
①過問或制止,多指不應該管硬管互不~內政。②關涉;關系二者了無~。
1.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波相遇時,在一定情況下會相互影響,這種現象叫干涉現象。聲波﹑光波和其他電磁波等都有此現象。
1.詢問原因和目的。
外形完整沒有腐爛的干癟尸體。
即經度地帶性”(710頁)。
測量空氣溫度和濕度的一對并列安置的溫度表。用于測量空氣溫度的稱為干球溫度表”;另一支溫度表的球部纏著紗布,紗布一端引入水杯,稱為濕球溫度表”。根據兩溫度表的示度,利用濕度查算表可查得觀測時空氣的絕對濕度、相對濕度、飽和差和露點溫度。
詢問原因或目的你~不早說呀?ㄧ他老說這些~?詢問客觀事物的道理,只能用‘為什么’或‘怎么’,不能用‘干什么’或‘干嗎’,如蜘蛛的絲為什么不能織布?ㄧ西瓜怎么長得這么大?
1.干糧。
1.同"干屎橛"。
1.謂天為萬物之本。
1.即廁籌。拭糞的小竹木片。佛家比喻至穢至賤之物。
1.求為世用。
1.猶言天道。
專門負責某項具體事務的人員,如宣傳干事、人事干事等。
1.干練而有辦事才能的人。
2.指辦事人員。
1.謂力求掩飾。
1.指辦事能干的人。
1.天的高處。
瘦而干癟。
1.猶干軸。
①(氣候)干燥清爽。②(土地、道路等)干松;干燥到處都是雨水,找不到~的地方。
1.進說。
〈方〉干燥松散躺在~的草堆上曬太陽。
1.求取,索取。
1.同"干闥婆"。
1.梵語gandharva的譯音,亦譯作"健闥縛"﹑"犍闥婆"。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天龍八部"中的一類樂神。
2.古代西域對樂人的美稱。
3.指海市蜃樓。
1.指朝廷。
1.猶言哭哭啼啼。
1.南北朝時為官吏服役的僮仆。
1.天道的統緒。
1.唐突;沖犯。
1.請托,走門路。
1.亦作"干陀"。亦作"干陀啰"。
2.西域古國名。據《大唐西域記》卷二載,其國在北印度境,東西千馀里,南北八百馀里。在古代藝術﹑建筑史上,享有盛名。
3.香樹名。其汁可染褐色,故亦用以稱褐色。
1.枉費。
1.天的綱維。
2.朝綱;君權。
3.《易.說卦》"干,西北之卦也。"因以"干維"指西北方。
1.枯萎。
1.干卦所象征的方位,即西北方。
1.飾有天文圖象的車輛。
1.面目骯臟,頭發凌亂。
1.猶污垢。多指粘附于人體或物體上的不潔之物。
1.猶污染。
1.猶恥辱。
1.指塵俗。
1.亦作"垢耫"。
2.謂污濁混亂,玩忽荒怠。
污垢。
1.臟,骯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