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重復;不止一次。
2.
形容詞
不是單一的,許多的。
3.
動詞
轉過去或轉回來。
4.
動詞
回答;回報。
5.
名詞
(Fù)姓。
6.
動詞
還原,使如舊。
7.
動詞
報復。
8.
副詞
副詞,又,再。
1.
還,返回。
1.出自《易·泰》無往不復。
2.出自《穀梁傳·宣公八年》公子遂如齊,至黃乃復。
3.出自《寄遠》詩槐欲成陰分袂時,君期十日復金扉。槐今落葉已將盡,君向遠鄉猶未歸。
4.出自《歸潛志序》由魏過齊入燕凡二千里,甲午歲復於鄉。
5.出自《智囊補·察知·楊評事》舟子張潮,利其金,潛移舟僻所,沉趙而復,詐為熟睡。
2.
抵償;償還。
1.出自《漢書·陳湯傳》貳師將軍李廣利捐五萬之師,靡億萬之費,經四年之勞,而廑獲駿馬三十匹,雖斬宛王毌鼓之首,猶不足以復費。
2.出自《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愿從大王請糴,來歲即復太倉,惟大王救其窮窘!
3.
恢復;康復。
1.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王召孟嘗君而復其相位。
2.出自《初夏有感》詩自然感疾憊形體,后日雖復應伶俜。
3.出自《鄭堂札記》好古之士,宜本志敘所采《七錄》大略,取而編成一書,以復十二卷之舊。
4.
謂消除災變,恢復正常。
1.出自《論衡·明雩》為水旱者,陰陽之氣也,滿六合,難得盡祀,故修壇設位,敬恭祈求,效事社之義,復災變之道也。
2.出自《案書》以政致旱,宜復以政。
5.
收復;光復。
1.出自《周書·文帝紀下》企子元禮尋復洛州,斬東魏刺史杜密。
2.出自《楊燕奇碑文》貞元二年,從司徒劉公復汴州。
3.出自《長生殿·收京》元帥在上,帝京初復,十室九空,為今之務,當先招集流移,使安故業。
6.
重復;反復;回環。
1.出自《孫子·虛實》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
2.出自《論衡·實知》若夫文質之復,三教之重,正朔相緣,損益相因,賢圣所共知也。
3.出自《琴賦》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
4.出自《和景純十四丈三絕》藏春花木望中迷,水復山長道阻躋。
7.
告訴;回答;回復。
1.出自《管子·中匡》管仲會國用,三分之二在賓客,其一在國。管仲懼而復之。
2.出自《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先生又見客,是以王辭而不復,何為無用應哉!
3.出自《祭穆員外文》誨余以義,復我以誠。終日以語,無非德聲。
4.出自《宋史·王鼎傳》永德橫猾,執政重違其奏,乃命三司判官一員將永德就鼎議,發八難,永德不能復。
5.出自《潛書·善施》有賈于交廣者,或語之以欲得椰實。比及三年而反,其人已死矣,乃陳椰實於位而告以復之。
8.
又;更;再。
1.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2.出自《史記·刺客列傳》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復近諸侯之人。
3.出自《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4.出自《湖北驛中偶成》詩江田稻花露始零,浦中蓮子青復青。
5.出自《聊齋志異·俠女》本期一索而得,不意信水復來,遂至破戒而再。
6.出自《熱風·對于批評家的希望》或則嘆息現代作品之沒有血淚,那是怕著作界復歸于輕佻。
9.
報復。
1.出自《越絕書·外傳記計倪傳》〔子胥〕三年自咎,不親妻子,饑不飽食,寒不重彩,結心於越,欲復其仇。
2.出自《燕丹子》丹嘗質於秦,秦遇丹無禮,日夜焦心,思欲復之。
3.出自《黃家賊事宜狀》或復私讎,或貪小利,或聚或散,終亦不能為事。
10.
謂實踐諾言。
1.出自《論語·學而》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
2.出自《非國語上·荀息》不得中正而復其言,亂也,惡得為信?
3.出自《蕭景能墓志銘》與人交,和易簡諒,言必可復。
11.
謂免除徭役或賦稅。
1.出自《荀子·議兵》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
2.出自《漢書·五行志下之下》裁什一之稅,復三日之役。
3.出自《處分幽州德音制》其管內八州百姓,并宜給復一年。
4.出自《生員論中》是三者,法皆得以復其戶,而無雜泛之差。
12.
古喪禮稱召喚始死者的靈魂為“復”。參閱《通典·禮九八》。
1.出自《禮記·檀弓下》復,盡愛之道也。
2.出自《禮記·喪服小記》復與書銘,自天子達於士,其辭一也。
3.出自《南史·韋粲傳》大同中,帝嘗不豫,一日暴劇,皇太子以下并入侍疾,內外咸云帝崩。粲將率宮甲度臺,微有喜色,問所由那不見辦長梯。以為大行幸前殿,須長梯以復也。
4.出自《招魂》朱子曰:古者人死,則以其上服升屋履危,北面而號曰:“皋某復。”遂以其衣三招之而下以覆尸。此《禮》所謂“復”也。
13.
通“覆”。庇護;覆蓋。
1.出自《詩·小雅·蓼莪》顧我復我,出入腹我。
2.出自《文子·上德》陰難陽,萬物昌;陽復陰,萬物湛。物昌無不贍也,物湛無不樂也。
14.
地室。一說為開掘於住穴之內的竇窖。參閱于省吾《澤螺居詩經新證·陶復陶穴》。
1.出自《詩·大雅·綿》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2.出自《商君書·徠民》人之復陰陽澤水者過半。
15.
通“腹”。豐厚。
1.出自《呂氏春秋·上農》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
16.
通“複”。參見“復道”。樓閣或懸崖間有上下兩重通道,稱復道。
1.出自《墨子·號令》守宮三雜,外環隅為之樓,內環為樓,樓入葆宮丈五尺,為復道。
2.出自《史記·留侯世家》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相與坐沙中語。
3.出自《資治通鑒·秦始皇二十六年》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
4.出自《敦煌秋日》第二天上午,我們又奔赴莫高窟,攀緣于回廊復道之中,留連于巖窟洞天之內。
17.
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卦形為“?”,震下坤上。
1.出自《易·復》復,亨。出入無疾。
18.
姓。春秋楚有復遂。見《左傳·文公十年》。
1.出自《左傳?文公十年》期思公復遂,為右司馬。
19.
夾衣。
1.出自《說文·衣部》復,重衣也。
2.出自《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寧常著皂帽、布襦褲、布裙,隨時單復。
20.
土窟。一說為夾衣。
1.出自《鹽鐵論·輕重》夏不失復,冬不離窟。
2.出自《讀書叢錄·鹽鐵論》《說文》:“??,地室也。從穴復聲。”《詩》曰:“陶??陶穴。”《淮南·泛論訓》:“古者民澤處復穴。”高誘注:“復穴,重窟也。”《禮記·月令》鄭注:“古者復穴。”正義:“復穴者,謂窟居也。”三字(??、復、復)通用。
3.出自《鹽鐵論釋要·輕重》復,指衣言,王先謙云:“言當暑不去復衣”是也。
21.
武術上指使用兩件兵器(如雙刀、雙劍)的技術。
1.出自《三國志·魏志·文帝紀》才藝兼該
22.
中醫指七方之一的復方。
1.出自《傷寒明理論·藥方序》制方之體,宣、通、補、瀉、輕、重、澀、滑、燥、濕十劑是也。制方之用,大、小、緩、急、奇、耦、復七方是也。
2.出自《本草綱目·序例上·七方》流變在乎病,主病在乎方,制方在乎人。方有七:大、小、緩、急、奇、偶、復也。
23.
重復;重疊。
1.出自《呂氏春秋·季冬》水澤復
2.出自《顏氏家訓·序致》魏晉已來,所著諸子,理重事復,遞相模斅。
3.出自《游山西村》詩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4.
繁多;復雜。
1.出自《文心雕龍·練字》單復者,字形肥瘠者也……善酌字者,參伍單復,磊落如珠矣。
2.出自《新唐書·儒學傳上·曹憲》太宗嘗讀書,有奇難字,輒遣使者問憲。憲具為音注,援驗詳復,帝咨尚之。
25.
謂歸還。參見“復政”。
1.出自《書·咸有一德》伊尹既復政厥辟,將告歸,乃陳戒于德。
26.
通“複”。參見“復道”。指水陸兩路。
1.出自《送顧萇往新安》詩由來山水客,復道向新安。半是乘潮便,全非行路難。
27.
通“複”。參見“復格”。雙重斗栱。
1.出自《周禮·考工記·匠人》重屋
2.出自《逸周書·作雒》咸有四阿、反坫、重亢、重郎、常累、復格、藻棁……畫旅。
28.
泛指消除。
1.出自《后漢書·鮑昱傳》旱既太甚,將何以消復災眚?
29.
通“覆”。傾覆;顛覆。
1.出自《左傳·定公四年》初,伍員與申包胥友。其亡也,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
30.
指裝綿絮的衣服。
1.出自《說文·衣部》復……一曰褚衣。
2.出自《齊民要術·雜說》二月……蠶事未起,命縫人浣冬衣,徹復為袷。
31.
引申為夾層的。
1.出自《舊唐書·王稷傳》廣治第宅,嘗奏請借坊以益之,作復垣洞穴,實金錢於其中。
2.出自《夷堅丙志·藍姐》〔藍姐〕秉席間大燭,引盜入西偏一室……付以鑰,使稱意自取。盜拆被為大復,取器皿蹴踏置於中。
1.指羸弱的身體。
1.笨拙無能。亦指笨拙無能的人。
1.果名,似柰而酸。
1.禪房;佛寺。
1.即倚版。僧人坐禪時倚身或安手之器。世俗亦用之。以一長方形板,上下穿穴,貫索其中,縛著于繩床后背之橫繩,使版面稍斜,可以倚身。亦常于夏日橫安膝上,作為安手及支頤之用。
1.變化。
1.佛教語。指妨害禪定修行的一切妄念。
2.借指文筆雕琢﹑工巧。
3.指禪定修行不當所引起的諸疾病。南朝宋沮渠京聲譯《治禪病秘要法》列有"治阿練若亂心病七十二種法"等發病防治內容十二章。
1.對有道僧人的尊稱。
1.指漢司馬相如的《封禪文》。相如善文辭,病篤,武帝遣使往取其書而相如已死,家中僅有遺札一卷言封禪事。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1.泛指佛教所稱修行方法和教義。禪,禪那;乘,運載。即梵文y?na(衍那)的意譯。
1.掃除。
1.見"禪床"。
1.指帝位的禪讓和接替。
2.交替。
1.僧侶坐禪時用以系身之帶。
1.僧侶所修之道。亦特指禪定之道。
1.有道禪師。
1.寺廟燈火。
1.佛教禪宗修行方法之一。一心審考為禪,息慮凝心為定。佛教修行者以為靜坐斂心,專注一境,久之達到身心安穩﹑觀照明凈的境地,即為禪定。又禪為色界天之法,定為無色界天之法。依其入定程度的淺深,并有四禪(色界定)﹑四定(無色界定)的區分。
2.謂坐禪習定。
1.佛教語。以小乘上座部為代表的坐禪八靜之法。專注一心,調整出入息。
1.佛徒習靜之所。泛指寺院。
1.禪房。
2.指佛寺之門。
1.猶禪機。
1.禪讓皇位的詔書。
1.猶禪房。佛徒習靜之所。
1.變更。
1.僧人所住的房屋;寺院。
1.禪門。
2.比喻悟徹佛教教義必須越過的關口。
3.指入佛門修道者。
1.謂依禪理參究修行。
1.佛教的清規戒律。亦指寺院法規。
1.謂禪讓帝位。
1.修禪者的稱號。
1.禪和子。謂參禪之人。
1.僧侶習氣。
1.參禪人的通稱。有親如伙伴之意⊥,謂和尚。
1.亦稱熙連禪河﹑希尼河﹑阿恃多伐底河。古印度之河名。佛教對此河名頗多異說。或譯有金河,或譯無勝河,無定稱。佛經中傳說佛在涅盤前曾入此河沐浴◇因以謂修習禪定的境界。
1.猶廟門。
1.變遷轉化。
1.佛教禪宗常通過問答方式來測驗對禪理的理解程度,這種問答語句叫作機鋒語,也就是"禪話"。大多數用各種比喻來表達。語言形式用散句,也有用詩句的。
對別人所給的恩德表示感激。
1.詞調名。本為唐教坊曲名。雙調,有三九﹑四十字兩體。
1.感激別人的恩德。
美國基督教節日。源于北美英國殖民地普利茅斯,該地居民于1621年獲得豐收后,舉行感謝上帝的慶祝活動◇經美國總統華盛頓、林肯等定為全國性節日。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舉行。屆時,教堂舉行感恩禮拜,家庭也舉行集會,通常共食火雞,以紀念其祖先開發美洲新大陸時食用野火雞的往事。
感激他人對自己所施的恩惠而設法報答。
1.指神話傳說中鮫人流淚所成之珠。常用以指受恩施報。
1.觸耳。
1.謂情感于中而發之于外。
2.感奮激發。
1.猶感恩。
因感動、感激而興奮或奮發勝利的喜訊使人們~不已。
1.見"感憤"。
有所感觸而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