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含蓄尖刻的話批評、勸告或譏笑。
2.
動詞
不看著書本念,背書。
1.
背誦。
1.出自《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
2.出自《后漢書·延篤傳》﹝延篤﹞少從潁川唐溪典受《左氏傳》,旬日能諷之,典深敬焉。
3.出自《〈孟水部詩集〉序》余總角之歲,就學于鄉先生,授經之外,日諷律詩一章。
2.
泛指誦讀,誦念。
1.出自《荀子·大略》少不諷,壯不論議,雖可,未成也。
2.出自《上兵部李侍郎書》南行詩一卷,舒憂娛悲,雜以瑰怪之言,時俗之好,以諷於口而聽於耳也。
3.出自《桃花扇·棲真》真經諷,謹把祖師清規奉,處女閨閣一樣同。
3.
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譏刺、指責。
1.出自《韓非子·八經》故使之諷,諷定而怒。
2.出自《舊唐書·肅宗紀》明年六月,哥舒翰為賊所敗,關門不守,國忠諷玄宗幸蜀。
3.出自《送李公恕赴闕》詩酒酣箕坐語驚眾,雜以嘲諷窮詩騷。
4.出自《日知會始末》黎獲張守正致靜庵書,中多隱語。黎疑之,諷靜庵托病辭職出營。
1.謂假托和竄改姓名﹑戶籍。
1.謂毛羽花紋不相同﹐各有特色。
1.珍異的物品。
1.詭詐貪婪。
1.欺詐﹐欺騙。
虛妄荒誕~不經。
1.怪異荒誕﹐不合常理。
1.詭詐之術。
2.間道﹔捷徑。
1.詭詐地行動。謂陰謀行刺。
1.用假話對答。
1.用詭詐手段奪取。
1.詭怪惡劣。
1.謂心口不一﹐與心志相違。
2.謂假意服罪。
1.謂趨向﹑旨趣不同。
1.變更。
1.違反本心。
2.詭詐﹐弄虛作假。
1.明清時課收田產賦稅﹐小民常數倍于官紳﹐故有田產者常將產權假托于官紳名下﹐謂之"詭掛"。
1.奇觀。
1.指奇異瑰麗的事物。
1.怪異與美好。
1.假托的名號。
1.不以正道而投合。
1.假意附和。
1.詭詐奸滑。
1.詭詐奸猾。
1.鬼話﹐虛誑不實之辭。
1.猶恢詭。荒誕怪異。
1.怪異夸誕。
1.亦作"詭輝"。
2.異彩﹐變幻異常的光輝。
1.見"詭暉"。
1.怪異隱晦。
1.蠱惑﹔惑亂。
1.潛匿蹤跡。
1.怪異偏激﹐異于常情。
1.假冒門籍。
狡詐的計策~多端。
1.將自己的田地偽報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賦役的一種方法。
1.假發髻。
1.反間。
1.怪異艱澀。
1.見"詭謇"。
1.詭詐。
1.防備非常變故的禁令。
1.以不正當的手段競爭。
1.怪異特出。
〈書〉①奇異多變。②離奇古怪言語~。③詭詐為人~。
1.詐騙。
1.欺騙隱瞞。
1.虛夸失實。
1.奇特怪異的種類。
2.猶丑類﹐狡詐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