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鳥張開翅膀。
1.出自《詩·邶風·柏舟》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2.出自《淮南子·時則》鳴鳩奮其羽。
3.出自《九懷·陶壅》傷時俗溷亂,將奮翼兮高飛。
2.
揚起;翹起。
1.出自《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轉為蚊蝱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2.出自《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奮其角,箕張其口。
3.出自《觚剩續編·桃核舫》舫之形,上穹下坦,前舒后奮。
3.
猛然用力。
1.出自《史記·田單列傳》遂經其頸於樹枝,自奮絕脰而死。
4.
用力揮動或搖動。
1.出自《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先雷三日,奮木鐸以令兆民。
2.出自《漢紀·高祖紀四》高祖起於布衣之中,奮劍而取天下。
3.出自《南海神廟碑》武夫奮棹,工師唱和。
5.
發揚;振奮。
1.出自《詩·大雅·常武》王奮厥武,如震如怒。
2.出自《過秦論》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
3.出自《有感》詩鳳麟久伏應爭奮,勉為明時頌太平。
4.出自《圣武記》故一時張勇、趙良棟、王進寶、孫恩克奮于陜,蔡毓榮、徐治都、萬正色奮于楚。
6.
震動。
1.出自《易·豫》雷出地奮。
2.出自《西溪叢語》四海潮平皆有漸,惟浙江濤至,則亙如山岳,奮如雷霆。
3.出自《皇華紀聞·廣州雷》廣州城東二十里北亭洲田間,有雷出地奮而成穴。
7.
憤激。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獨項羽怨秦破項梁軍,奮,愿與沛公西入關。
2.出自《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刺史匿不敢出,州縣吏由別駕已下不敢禁,司法君奮曰:“是何敢爾!”
3.出自《權書下·孫武》勾踐不頹舊冢而吳服,田單譎燕掘墓而齊奮。
8.
驕矜,矜夸。
1.出自《晏子春秋·諫上一》莊公奮乎勇力,不顧于行義。
2.出自《荀子·子道》奮於言者華,奮於行者伐。
3.出自《呂氏春秋·本味》人主有奮而好獨者,則名號必廢熄。
9.
姓。春秋時楚有司馬奮揚。見《左傳·昭公二十年》。
1.出自《通志·氏族四》奮氏,高辛氏才子八元伯奮之后。楚有奮揚。
1.觀看;察看。
1.古代寓言中假設的人名。意謂所見分明。
1.猶仰慕。
瞻望并思考瞻念前途,不寒而栗。
1.瞻玩。
1.看見菖蒲初生,便督促農民及時耕種。語本《呂氏春秋.士容論》"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1.見"瞻企"。
1.亦作"瞻跂"。
2.盼望;仰望。
1.語出《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后以"瞻前忽后"形容難以捉摸。
1.思前想后。形容反復思考。
1.謂照顧情面。
1.閱覽,閱讀。
1.問候;看望。
1.贍養;供養。
2.照顧侍奉。
1.觀瞻。指外觀。《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一說下視。見朱熹《論語集注》。
2.觀看;顧盼。
1.乍見貌。形容相見時間短暫。
1.仰慕;緬懷。
1.猶高聳。
1.瞻仰歡送。
1.敬仰與祝愿。
1.觀覽探尋。
1.遠望;觀看。
1.猶視聽。
1.亦作"瞻耫"。
2.觀賞,玩賞。
1.遠望;展望。
2.仰望;仰慕。
1.猶言見多識廣。
1.《詩.小雅.正月》"哀我人斯,于何從祿?瞻烏爰止,于誰之屋?"毛傳"富人之屋,烏所集也。"鄭玄箋"視烏集于富人之室,以言今民亦當求明君而歸之。"后以比喻亂世無所歸依之民。
2.泛指富人屋上的鳥。
1.會見。
1.亦作"瞻系"。
2.仰望懸系;牽掛。
1.仰慕。亦指仰慕之情。
1.看人相貌以卜吉兇。
2.觀察。
1.拜謝。
1.上觀天候,下察地形。
1.視察;巡視。
1.亦作"瞻猣"。
2.徇顧私情。
1.有遠見的言論。《詩.大雅.桑柔》"維此圣人,瞻言百里。"鄭玄箋"圣人所視而言者百里,言見事遠而王不用。"一說,瞻,明見;言,助詞,無義。見高亨《詩經今注》。
1.見"瞻仰"。
1.供給生活所需。瞻,通"贍"。
1.猶朝見;謁見。
1.瞻仰依恃。表示對尊長的敬意。語出《詩.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鄭玄箋"此言人無不瞻仰其父取法則者,無不依恃其母以長大者。"
2.借指父母。
3.敬仰依戀。
4.形容聳立。
1.瞻仰效法。
1.豐贍俊逸。瞻,通"贍"。
1.瞻仰歡迎。
1.《史記.五帝本紀》"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后以"瞻云就日"形容臣下對君主的崇仰追隨。
1.《詩.魏風.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新唐書.狄仁杰傳》"薦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云移乃得去。"后因以"瞻云陟屺"比喻思親。
1.見"瞻玩"。
1.回首仰視貌。
1.莊重。
1.傳說中的山名。
2.蟾蜍的別名。見《駢雅.釋蟲魚》。
1.觀看;注視;看視。
2.指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