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坆”。亦作“隫”。
2.
堤岸;水邊高地。
1.出自《詩·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
2.出自《楚辭·九章·哀郢》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
3.出自《西陵遇風獻康樂》詩零雨潤墳澤,落雪灑林丘。
3.
墓之封土隆起者。后泛指墳墓。
1.出自《禮記·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墳。
2.出自《過陳琳墓》詩曾于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3.出自《岳鄂王墓》詩鄂王墳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
4.出自《從文自傳·我的家庭》我四五歲時,還曾回到黃羅集鄉(xiāng)下去那個墳前磕過頭。
4.
筑墳。
1.出自《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壙於丁巳,墳於九月辛酉,窆於丁卯。
5.
順從貌。
1.出自《管子·君臣下》治斧鉞者不敢讓刑,治軒冕者不敢讓賞,墳然若一父之子,若一家之實,義禮明也。
6.
劃分。
1.出自《楚辭·天問》洪泉極深,何以窴之?地方九則,何以墳之?
7.
三墳的簡稱。亦以泛稱古代的典籍。
1.出自《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顯允陸生,於今尠儔。振鱗南海,濯翼清流。婆娑翰林,容與《墳》《丘》。
2.出自《〈蘅花館詩錄〉自序》余足不出里巷,目不睹邱墳,所與交接者,又絕少當今通人名士,方弇鄙自愧,何敢言詩?
8.
姓。見《新編千家姓·習慣用姓》。
9.
大。參見“墳燭”。
1.出自《周禮·秋官·司烜氏》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
10.
參見“墳首”。
1.出自《詩·小雅·苕之華》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11.
參見“墳倉”。
1.出自《韓非子·八奸》其於德施也,縱禁財,發(fā)墳倉。
1.傲慢。
1.驕橫淫逸。
1.驕橫淫蕩。
1.驕傲自滿。
1.驕傲放縱。
1.同"餛飩"。
1.見"蕉葉白"。
1.用蕉麻纖維織成的布。
1.同"憔悴"。
2.形貌枯槁貌。
3.指卑賤低下的人。
1.即蕉布。
1.深紅色。
1.《列子.周穆王》"鄭人有薪于野者,遇駭鹿,御而擊之,斃之。恐人見之也,遽而藏諸隍中,覆之以蕉,不勝其喜。俄而遺其所藏之處,遂以為夢焉。"蕉,通"樵"◇以"蕉鹿"指夢幻。
1.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葉與芭蕉相似,花黃色,葉柄內(nèi)有纖維,可制纜索﹑結漁網(wǎng),或供紡織和造紙用。產(chǎn)在熱帶或亞熱帶,也叫馬尼拉麻。
以種植香蕉為主的農(nóng)民。
1.蕉布。亦指芭蕉莖的纖維。
1.用麻布縫制的衣衫。
1.用芭蕉葉制成的扇子。
1.以芭蕉葉代紙作書。
1.芭蕉葉。
2.淺底的酒杯。
1.端州硯石的一種花紋。產(chǎn)于廣東肇慶羚羊峽北岸坑。石質(zhì)堅潤,色青,紋理間有純白片如蕉葉者,故名。用此石制成的硯,亦名"蕉葉白",為端硯的一種。
1.麻布制的衣服。
1.園名。即芭蕉園。在燕京(今北京)太液池東。明《太祖實錄》草稿焚燒于此。
2.指代藏書之所。
1.煎熬。燋,通"焦"。
1.黑色的牙齒。燋,通"焦"。
1.亦作"燋?"。同"憔悴"。
1.舊銅燒器中的一種毒質(zhì)。
1.同"焦飯"。
2.俗稱鍋巴。
1.烽火。
1.水燒干的鍋。燋,通"焦"。
1.枯槁。燋,通"焦"。
1.比喻禍患。
1.枯萎的花。
1.同"焦黃"。
1.使金石銷熔。形容酷熱。
1.枯萎卷縮。燋,通"焦"。
1.干枯。燋,通"焦"。
1.燒焦糜爛。燋,通"焦"。
2.指死亡,滅亡。
1.焦慮勞累。燋,通"焦"。
1.晉石虎的浴池名。用燒燙的銅龍置于水中,使池水保持溫熱,故名。
1.猶憂慮。燋,通"焦"。
1.燋爛沉淪。燋,通"焦"。
1.憔悴貌。
1.土地燒焦。形容極其干旱。燋,通"焦"。
1.灼熱。
1.燒焦。燋,通"焦"。
1.聲音急促。燋,通"噍"。
1.燒焦。燋,通"焦"。
1.灼熱而熔化。
1.著急﹑害怕。燋,通"焦"。
1.含燋毒之銅。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