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彷徨”。走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1.
見“彷徨”。徘徊。
1.出自《詩·王風·黍離序》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
2.出自《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屬有一人,游林迷路,彷徨往來,悲號慟哭。
3.出自《三閑集·革命咖啡店》即使我要上去,也怕走不到,至多,只能在店后門遠處彷徨彷徨,嗅嗅咖啡渣的氣息罷了。
2.
見“彷徨”。盤旋貌。
1.出自《莊子·天運》風起北方,一西一東,在上彷徨,孰噓吸是?
2.出自《清風閣記》風起於蒼茫之間,彷徨乎山澤,激越乎城郭道路。
3.
見“彷徨”。優游自得。
1.出自《莊子·大宗師》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為之業。
2.出自《韓詩外傳》孔子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遙乎無形之鄉。
3.出自《九懷·匡機》彌覽兮九隅,彷徨兮蘭宮。
4.
見“彷徨”。謂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1.出自《白虎通·宗廟》念親已沒,棺柩已去,悵然失望,彷徨哀痛。
2.出自《鶴林玉露》符離之役,諸軍皆潰,唯存帳下千人,某終夕彷徨,而先公方熟寢,鼻息如雷。
3.出自《對目前文藝的一點感想》一些文藝工作者在林彪、“四人幫”橫行的十年中,受過害,成為驚弓之鳥,一聽見放松的弓弦,又要緊緊地張起,便不知所措了,拿著筆,彷徨四顧。
5.
見“彷徨”。猶疑不決。
1.出自《兩地書·致許廣平六四》就只怕我一走,玉堂立刻要被攻擊,因此有些彷徨。
2.出自《書信集·致增田涉》《十竹齋箋譜》第一冊,不久前出版,當時擬即奉寄,因你寄來的某個信封上寫著什么旅館名字,就“彷徨”起來了。
6.
見“彷徨”。蟲名。
1.出自《莊子·達生》野有彷徨,澤有委蛇。
7.
見“彷徉”。周游;遨游。
1.出自《文選·宋玉〈招魂〉》彷徉無所倚,廣大無所極些。
2.出自《史記·吳王濞列傳》故吳王欲內以晁錯為討,處隨大王后車,彷徉天下。
3.出自《新唐書·盧藏用傳》﹝藏用﹞與兄徵明偕隱終南、少室二山,學練氣,為辟谷,登衡廬,彷洋岷峨。
8.
見“彷徉”。徘徊。
1.出自《三國志·魏志·管輅傳》君夜在堂戶前,有一流光如燕爵者,入居懷中,殷殷有聲,內神不安,解衣彷佯,招呼婦人,覓索余光。
2.出自《悲郢》步江潭以彷徉,頻行吟而含瘁。
3.出自《庵中晚思》詩小庵摩腹獨彷徉,俗事紛紛有底忙。
1.照顧。
①傍晚垂暮斜陽。②比喻老年垂暮之年|年屆垂暮。
1.生命將盡之年,晩年。
1.俯念;關懷。
1.猶看重。
2.猶見愛。
1.無聲而流淚。
2.指低聲哭。
青青眼,黑眼珠。表示尊重愛悅。語出《晉書·阮籍傳》,阮能為青白眼,對尊重喜愛之人,目光正視,眼珠在中間,為青眼;對鄙薄憎惡之人,目光向上或斜視,為白眼。
1.謂專心于某事。
2.猶垂意。關心;關懷。
測量工作中投影對點或檢驗物體是否鉛垂的器具。上端系有細繩,下端為一倒圓錐形的金屬錘。
1.施仁愛。
1.謂煥發光彩。
1.見"垂衣裳"。
1.謂馬尾長垂。
2.掛在枝頭。
1.燕尾形的發髻。
2.指燕尾形的衣尾。
1.大帶下垂。《禮記.玉藻》"凡侍于君,紳垂。"孔穎達疏"紳,大帶也。身直則帶倚,盤折則帶垂。"言臣下侍君必恭◇借指在朝為臣。
1.留傳于世。
1.留傳以示后人。
2.猶言賜示。
1.以榜樣垂示后人。
1.手下垂。
2.表示容易。
3.伸手。
4.舞樂名。
1.謂通曉舞樂的人。
1.同"垂頭喪氣"。
1.瀑布。
2.薇的別名。
1.下垂的絲狀枝條。多指柳條。
2.指如絲的枝條下垂。
3.白發下垂。
4.指垂絲海棠。
1.海棠的一種。
1.接近死亡。
浮雕。出于尼尼微宮殿。約作于公元前668-前627年的亞述時期。表現的是亞述國王獵獅場景中的一部分。以寫實的手法,刻畫幾只受傷的獅子。其中一只身中三箭,熱血涌流,但仍在作最后的掙扎。
1.形容最后的反抗。多含貶義。
1.謂涕淚交流。兩眼垂淚,兩鼻孔垂涕,故稱。
1.美玉名。
2.枝葉下垂貌。
1.靠近堂屋檐下。因檐瓦墜落可能傷人,故以喻危險的境地。
1.內分泌腺之一,在腦的底部,體積很小,能產生多種不同的激素來調節動物體的生長﹑發育和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也叫腦下垂體。
1.落淚或流涕。指哭泣。
1.掛在天邊;懸掛天空。
2.猶蔽天,籠罩天空。
3.比喻壯志凌云。
1.垂天翼。
1.比喻凌云壯志。語本《莊子.逍遙游》。
1.低垂的枝條。
1.見"垂髫"。
指童年或兒童。古代兒童未冠,頭發下垂黃發垂髫,并恬然自樂。
1.俯聽;傾聽。
1.把基業留傳下去。多指皇位的承襲。
1.低頭。
2.猶伸頸。
1.謂不問不聞,裝聾作啞。
1.形容失望懊喪的樣子。
2.形容禾苗枯萎,沒有生氣。
1.亦作"垂頭拓翼"。
1.亦作"垂頭塌翅"。
2.形容受挫后萎靡不振的樣子。
1.垂著空袋子。謂空無所有。
1.謂空囊而來,滿載而歸。
1.接近晚年。
2.傍晚。
1.接近滅亡。
1.接近死亡。
2.謂極其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