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平常,普通。
2.
名詞
宗教和神話中稱人世間。
3.
副詞
凡是,所有的。
4.
名詞
〈書〉概要,要略。
5.
副詞
〈書〉總共。
6.
名詞
我國民族音樂音階上的一級,樂譜上用作記音符號,相當于簡譜的“4”。參看〖工尺〗。
7.
名詞
(Fán)姓。
1.
亦作“凢”。
2.
總計;總共。
1.出自《易·系辭上》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
2.出自《后漢書·皇甫規傳》所著賦、銘、碑、贊、禱文、吊、章表、教令、書、檄、箋記,凡二十七篇。
3.出自《大唐創業起居注》起義旗,至發引,凡四十八日。
4.出自《春雨堂隨筆》北齊文宣天保七年,筑長城,東至於海,前后所筑,東西凡三千余里。
5.出自《蒲劍集·由“墓地”走向“十字街頭”》歌舞者出場凡兩次。
3.
皆,都。
1.出自《書·微子》卿士師師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獲。
2.出自《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獻公怒曰:“黜我者,非寧氏與孫氏,凡在爾。”公子??不得已而與之約。
3.出自《漢書·王莽傳上》亂則統其理,危則致其安,禍則引其福,絕則繼其統,幼則代其任,晨夜屑屑,寒暑勤勤,無時休息,孳孳不已者,凡以為天下,厚劉氏也。
4.出自《三國志·魏志·華佗傳》佗之絕技,凡此類也。
4.
只是;不過是。
1.出自《孟子辨惑》蓋孟子之言,隨機立教,不主故常,凡引人于善地而已。
2.出自《閑情偶寄·詞曲·結構》加生旦以美名,原非市恩於有托;抹凈丑以花面,亦屬調笑於無心。凡以點綴詞場,使不岑寂而已。
5.
大旨;大略。
1.出自《漢書·揚雄傳下》仆嘗倦談,不能一二其詳,請略舉凡,而客自覽其切焉。
2.出自《文獻通考·經籍五》大抵古書未有無序者,皆系之于篇末,蓋以總其凡也。
3.出自《劉繼莊傳》此固非一人所能為,但發其凡,而分觀其成,良亦古今未有之奇也。
6.
平常;普通。
1.出自《后漢書·崔骃傳》蓋高樹靡陰,獨木不林,隨時之宜,道貴從凡。
2.出自《南史·齊河東王鉉傳》鉉年三四歲,高帝嘗晝臥纏發,鉉上高帝腹上弄繩,高帝因以繩賜鉉。及崩后,鉉以寶函盛繩,歲時輒開視,流涕嗚咽。人才甚凡,而有此一至。
3.出自《北村記》余海濱之人,山凡水俗,常恨不得生長其地而尚友其賢豪。
7.
塵世。
1.出自《游雁蕩將抵溫州寄太守石牧之》詩霜風雙鬢雪鬖鬖,物外尋真頓離凡。
2.出自《靈巖寺》詩地靈連海岱,境勝隔仙凡。
8.
工尺譜中記音符號之一。參見“工尺譜”。
1.出自《宋史·樂志十七》無射、應鐘用“凡”字。
9.
古國名。姬姓,始封之君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輝縣市西南。
1.出自《春秋·隱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
2.出自《莊子·田子方》楚王與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
10.
所有;凡是。
1.出自《易·益》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2.出自《論衡·累害》非唯人行,凡物皆然,生動之類,咸被累害。
3.出自《送孟東野序》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4.出自《儒林外史》總寓內都掛著一班一班的戲子牌,凡要定戲,先幾日要在牌上寫一個日子。
5.出自《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凡屬于思想性質的問題,凡屬于人民內部的爭論問題,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只能用討論的方法、批評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去解決,而不能用強制的、壓服的方法去解決。
1.極力爭辯。
1.古時為供緊急傳遞公文的使人途中停宿﹑換乘馬匹等而設置的驛站。
1.癥狀。
1.猶逆子。
1.快速離去;快步走﹐快跑。
2.急速奔向。
1.同"疾足先得"。
1.足力健﹐奔跑快。
1.行動迅速的先達到目的。
1.努力勞作。
2.謂瘧疾發作。
1.亦作"疾?"。
2.疾疹。
1.疾養。
1.坐床。形似大床,中設矮幾,兩旁可坐可躺。
1.興盛;眾多。
1.放在炕床或炕上的小型幾案。
1.見"楖栗"。
1.亦作"楖櫪"。
2.木名。可為杖◇借為手杖﹑禪杖的代稱。
1.制作木器的工匠。《周禮.考工記》有《楖人》。
1.亦作"戢臧"。
2.收藏。
1.猶平定。
1.隱居。
2.收斂。
1.收斂順從。
1.息兵。
1.斂翼止飛。
1.匿跡。
1.亦作"戢影"。
2.匿跡;隱居。
1.猶言安定秩序。
1.斂跡;藏身。
1.束手。
1.猶畏服。
1.息兵。
2.閣名。
1.止息。
1.斂翅止飛。
2.喻歸隱或謙卑自處。
1.斂翅止飛。
1.約束統治。
1.見"戢藏"。
1.制止。
1.謂不露聰明才識。
1.棘門﹑霸上的并稱。
1.用棘木做的匕匙。
1.荊棘。
1.考場。
1.舊時掌管刑獄的大理寺丞的別稱。
1.荊棘。
1.荊棘蒺藜。
豪豬等脊背上長的硬而長的刺。泛指動植物體上的針狀物。
1.叢生的荊棘。比喻困境。
1.形容艱難的境地。
1.到處都是荊棘。形容變亂后的殘破景象或困難重重的處境。
1.猶棘猴。
1.棘刺的藩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