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髪”。
2.
頭發。
1.出自《詩·小雅·都人士》彼君子女,卷發如蠆。
2.出自《論衡·無形》人少則發黑,老則發白,白久則黃。
3.出自《寄崔二十六立之》詩我雖未耋老,發禿骨力羸。
4.出自《大哀賦》見伊川之披發,鳴天山而掛弓。
5.出自《水兵回到家鄉》詩我把我的一生,全當作出航的時間,直到銀須飄飄,直到白發團團。
3.
蓄發。
1.出自《復佛寺奏》武皇帝一旦發天下群髡,悉歸平民,是時一百七十萬家之心,咸知生地。
2.出自《新唐書·姚崇傳》帝善之,詔天下汰僧偽濫,發而農者余萬二千人。
3.出自《歸潛志》〔回紇〕其僧皆發,寺無繪塑,經語亦不通。
4.
草木。
1.出自《莊子·逍遙游》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2.出自《大獵賦》內以中華為天心,外以窮發為???。
5.
細長、狹長之稱,相當于“綫”、“脈”等。
1.出自《溪上》詩門前溪一發,我作五湖看。
2.出自《江山晚眺圖》詩一發青山斷雁邊,渚宮樓閣暮云連。
3.出自《沉淪》超海而南有一發青山,隱隱的浮在透明的空氣里。
6.
舊時對太平天囯起義軍的稱呼。
1.出自《議院利害若何論》中國剿發滅捻以來,整軍經武,已非道咸時可比。
2.出自《中國專制政治進化史論》雖自平發平捻以后,督撫勢力日盛,中央之權似有所減,如庚子一役,東南督撫,有敢抗朝旨擅與他國立約之事。
7.
量詞。尺的萬分之一。泛指極小之量。
1.出自《新書·六術》十毫為發,十發為厘。
2.出自《搜神后記》於是境界無毫發之奸。
3.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三》死生呼吸,間不容發之時。
4.出自《上清帝第五書》如再徘徊遲疑,茍且度日,因循守舊,坐失事機,則外患內訌,間不容發。
8.
姓。漢有東海發福。見《漢書·儒林傳·趙子》。
1.出自《姓解》發,漢有東海發福,治詩。
1.保命。
2.幸存的性命。
3.殘年;未盡的性命。
1.非根本的,非主要的。
1.吃不完的飼料。粖,通"秣"。
1.殘留的墨汁。
2.遺留下來的或殘存的書畫。
3.詩書之馀,指不費主要精力而寫成的文字。
1.猶言小謀略。
涂料”的俗稱。見涂料”(573頁)。
1.微弱的氣息。
2.油水。
3.伴隨石油從油井中出來的氣體,主要成分是甲烷﹑乙烷等。用作燃料和化工原料。
1.舊指布施給廟宇道觀的香火錢。
1.見"油腔滑調"。
1.形容說話或行文浮滑不實。
1.圍裙。系在身前用以防止油污,故稱。
①形容云氣聚合的樣子天油然作云。②很自然產生的,多用于情感油然產生敬仰之情。
1.寬和貌。
1.形容光亮潤澤。
1.見"油傘"。
1.即油衣。
1.即杉樹。
1.油料作物種子榨油后的渣滓。
1.方言。即麻花。
1.用油﹑漆涂飾。
1.用油﹑漆等涂抹。
①飯菜里含的脂肪質這碗面油水很重。②比喻分外的或不正當的收入清水衙門,沒有油水。
1.謂輕巧活。
1.古代作書畫用的生絲織成的平紋織物。
1.在煙葉里拌以香油,經壓后刨成的煙絲。
裸子植物門,松科。常綠喬木。葉兩針一束,十分粗硬。球果卵形,種子有翅。在中國東北南部、黃河流域或四川北部,大多組成單純林。木材質硬,富含松脂。松樹節、針葉和花粉可入藥。種子榨油,能供食用或工業用。
1.面粉中和以食油,烙熟后發穌的(食品)。
1.光滑的白絹。多用于書畫。
1.一種油炸的面食。一般為雙股絞合的長條形,多用做早點。
2.指處事經驗多而油滑的人。
3.指不結果實的枝杈。
1.落葉小喬木,高約9米。有乳漿。小枝粗。葉互生,卵狀心臟形,全緣或三裂,有時兩裂,基部具有兩腺體,近于無毛。初夏開花,花白色,有紫色條紋,單性,雌雄同株,稀異株,聚傘花序∷果圓卵形,平滑。種子通常為五顆,長圓形。分布于我國秦嶺﹑長江流域以南,四川﹑湖南等地盛產。種子榨油為"桐油"。
1.形容人狡猾輕浮。亦指狡猾輕浮的人。
2.指涂了油的頭發。
3.猶油水。指不正當的便宜。
4.指可作為借口的事。
1.形容女人打扮得妖艷俏麗。
2.形容男子打扮得花哨而輕浮。
1.指浮浪子弟。
1.形容人狡猾輕浮。
1.見"油頭滑臉"。
1.猶油頭滑臉。
1.方言。即油餅。
1.古代一種半透明的瓦。
1.形容油多。
2.形容光潤明亮。
1.油甕里的鲇魚滑溜溜的難以捉住。比喻枉費氣力。
1.涂油的帳幕。
1.含油的污垢。
2.指沾有油污。
為停港船舶收集和處理油污水的船。一般排水量為萬噸以上。設有油污水儲藏艙、油污水處理裝置和加熱、洗艙設備,嚴格的防火、防爆措施。對由油污水駁運船運來的油污水處理后,可排放符合標準的污水及制成再生油。
1.用油漆涂飾的車帷。
1.伊斯蘭教徒的一種食物。用溫水和面,加鹽,制成餅狀,再用香油炸熟。
1.裝油的容器。特指用柴油機或汽油機驅動的機器上儲放燃料油的裝置。
1.外面涂桐油的舊式雨鞋。
1.借指魚﹑肉類食品。
1.一種油煎餅。
1.亦作"油韞"。
2.用桐油涂制的可以防水的長筒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