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化”的今字。亦作“譌”。
2.
亦作“譌”。虛假。參見“訛言”。
1.出自《橘賦》神蓋幽而易激,信天道之不訛。
2.出自《六度集經·忍辱度無極章》妻睹道士,勃然作色,訛留設食,虛談過中。
3.
亦作“譌”。訛誤;錯謬。
1.出自《水經注·河水三》漢武帝元朔三年,封代共王子劉忠為侯國,王莽之慈平亭也。胡俗語訛,尚有千城之稱。
2.出自《歸夢》詩對酒杯應淺,教書字恐訛。
3.出自《淥水亭雜識》西山有君子口,疑即《寰宇記》所云君子城訛為箕子城者也。
4.出自《中國人民的腳步聲·紅石山》察哈爾龍關西南二十里有座高山,原名黃泉嶺,俗話訛做黃草梁。
4.
亦作“譌”。怪異;怪誕。參見“訛火。”
1.出自《明堂賦》迫而察之,粲炳煥以照爛,倏山訛而晷換。
2.出自《問牛喘賦》時則有雨水不降,草樹早落,火訛相驚,疾疫多作。
5.
亦作“譌”。妖言;謠言。
1.出自《爾雅·釋詁下》訛,言也。
2.出自《送窮文》凡此五鬼,為吾五患,饑我寒我,興訛造訕。
3.出自《宋史·張忠恕傳》則陛下所以身處者,庶幾無憾,而造訛騰謗者,靡所致力。
6.
亦作“譌”。指徒歌;歌謠。
1.出自《中國歌謠》謠字有或作“訛”字者,如《風俗通·皇霸篇》載趙王遷時童謠,《史記·趙世家》“童謠”作“民訛言”……而其詞用韻,實系歌謠之體,與他處“訛言”無韻者不同。
7.
嚇詐。
1.出自《紅樓夢》便設了法子,訛他拖欠官銀,拿他到了衙門里去。
2.出自《負曝閑談》小桐暗想:這是糟豆腐,好訛他一訛了。
3.出自《不能走那條路》又不是憑黨員訛他的,有啥不能買!
8.
書法用語。
1.出自《述書賦下》房文昭則雅而和,隱乃訛。
2.出自《〈述書賦〉語例字格》訛,藏鋒隱跡曰訛。
9.
蛇的別名。
1.出自《本草綱目·鱗一·諸蛇》蛇字古作它,俗作蛇,有佘、移、佗三音。篆文象其宛轉屈曲之形。其行委佗,故名。嶺南人食之,或呼為訛,或呼為茅鱔。
10.
通“吪”。感化;改變。
1.出自《詩·小雅·節南山》式訛爾心,以蓄萬邦。
2.出自《曾氏女墓志銘》孰訛爾質,而伐其成,尚千萬年,爾室之寧。
3.出自《通志·選舉二》歲月遷訛,斯風漸篤。
4.出自《求諸己齋箴》古人已遠,此學罔傳,我作銘詩,式訛是觀。
11.
通“吪”。行動;移動。
1.出自《詩·小雅·無羊》或降于阿,或飲于池,或寢或訛。
2.出自《日暮》詩日暮風亦起,城頭烏尾訛。
3.出自《黃石婆授計逃關》有恨難摹,不堤防處女深閨坐,尚寐無訛。
1.事物產生的根源。
1.起因;由來。
1.事物產生的根源。
2.發源。
1.本指云的產生和升起。因其產生﹑升起于深山大谷,故喻指隱逸者趁時而出。
1.發運。
2.開始交運。
1.把棺柩從暫厝處挖出,重行落葬。
1.搜取贓物。
1.很早就起身。
2.清早;一早。
3.指富戶。
1.猶言起早貪黑。
1.見"起早貪黑"。
1.猶言起早貪黑。
2.早晨起床和晚上睡覺。指生活起居。
1.起得早,睡得睌。形容人的辛苦﹑勤勞。
1.指開伙備辦飯菜。
2.拆除灶頭。
1.建造。
2.指文藝作品的結構﹑布局。
1.發怒;發脾氣。
1.放債。責,"債"的古字。
1.舊時為超度亡魂或祈福禳災,請僧眾誦經拜懺,齋戒禱祀。
2.建造書房﹑學舍。
1.猶起營。寨,防衛用的柵欄﹑營壘。
1.張開;掀開。
1.征召起用。
1.驚起蟄伏的蟲﹑獸。比喻使隱逸的賢才出為世用。
1.擺開陣勢。
1.出征。
2.征收。
稅法規定課稅對象數額應予開始征稅的起點。課稅對象未達到起征點的不征稅,達到起征點的就全部課征對象數額按規定稅率征稅。規定起征點可以照顧收入較少的納稅人,以貫徹稅收的合理負擔原則。
1.官署名。北宋承唐末五代之制,以鹽鐵﹑戶部﹑度支三部合為三司。度支掌各種財政開支﹑漕運﹑供應全國費用等。"起支"即為度支的別稱,亦指度支使。又用作"發放"解。
1.舉止,舉動。
2.猶起迄。
1.營造墳墓。
1.謂吊起并搬移重物。
1.建造;建筑。
1.謂養育所生的孩子。
2.下棋開局動第一子。
1.積聚,聚集。
1.向皇帝上奏本。
1.收租。
1.起兵﹑出兵。
1.起立與坐下;坐立舉止。
2.起身;坐起。
3.起居;作息。
4.指起居﹑作息的地方。
5.指私房錢。 6.指離席。
1.離開座位。
1.姣好貌。
1.美才。
1.華麗美好。
1.畫舫。裝飾華麗的游船。
1.雕刻或繪飾得很精美的窗戶。
1.謂如綺紋之交錯。
2.形容文辭雕飾華麗。
1.縱橫交錯。
1.精美而有花紋的絲織品。縞為未經染色之絹。
2.樹木名。
1.華麗的樓閣。
1.華美的建筑物。
1.即綺里季。
1.各色錦綺會合在一起。比喻文采燦爛。
1.綾綢縐紗之類。絲織品的總稱。
1.彩繪雕花的門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