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呵斥。
2.
嘆詞
表示驚詫、斥罵。
3.
嘆詞
詳見“咄咄”。表示驚怪。
4.
見“咄嗟”。(–jiē)吆喝。
1.
亦作“嚉”。
2.
呵叱。
1.出自《管子·形勢解》烏集之交,初雖相??,后必相咄。
2.出自《夷堅乙志·莫小孺人》高猶以為妄,厲聲咄之。
3.
指呵叱聲。
1.出自《史記·滑稽列傳褚少孫論》郭舍人疾言罵之曰:“咄!老女子!何不疾行!”
2.出自《去國·斯人獨憔悴》化卿咄的一聲道:“胡說!”
3.出自《水滸傳》戴宗喝道:“咄!你這廝敢如此犯上。”
4.
嘆詞。表示嗟嘆。
1.出自《漢書·李陵傳》立政曰:“咄!少卿良苦!”
2.出自《釋駁論》主人憮然有聞,慨爾長嘆:“咄,異哉!子之所陳,何其陋也!”
3.出自《釋言》咄!市有虎而曾參殺人,讒者之效也。
5.
古時尊者呼左右之詞。
1.出自《宋景文公筆記·釋俗》汾晉之間,尊者呼左右曰“咄”,左右必曰“喏”。
1.雜亂眾多。
現代散文的一種。包括雜感、雜談、短評、隨筆等。多為針對現實社會的各種問題而作,一般具有短小精悍、活潑多樣、反應迅速、褒貶色彩鮮明等特點,以及強烈的戰斗性和文學性。
1.猶會審。
1.謂雜亂污穢﹐不合禮義。
1.古代用于宴會的舞曲。
1.瑣碎事務。
1.聚集事物。
2.謂神怪之類。
3.什物。
1.眾多而重疊貌。
1.古代娛樂形式之一﹐包括百戲﹑雜樂﹑歌舞戲﹑傀儡戲等。又稱"雜伎"。
2.指從事雜戲之人。
1.海鳥名。亦名爰居。
1.各種類別﹑項目。
1.有感而發﹐隨事吟詠的詩篇。唐宋都有以"雜興"為題的詩篇。
1.大姓之外的各姓。
1.雜亂的學說。
2.指科舉文章以外的各種學問。
3.《四庫全書》分類法中子部的一個子目。
4.雜亂地學。
1.雜談『劉向《說苑》有《雜言》篇。
2.不純正的言論。
3.即雜言詩。
1.古體詩的一種。最初出于樂府。每句字數不等﹐長短句間雜﹐無一定標準﹐用韻也較自由◇人多有仿作。
1.封建社會徭役之一。其剝削范圍及剝削程度隨統治者需要而定﹐無嚴格規定。
1.古代指農﹑工﹑商等業之外的其它行業。
2.指雜活。
1.指酒。酒面浮沫似蟻﹐故稱。
1.各種技藝。
1.集議﹔共同評議。
1.猶言各不相同。
1.指正役之外的繁多徭役。
2.各種差使。
3.指從事各種差使的人。
1.心臟或大血管內的血液流動受阻或有逆流﹐產生旋渦﹐振動心壁或血管所發生的聲音。機器裝置﹑收音機等發生障礙或受到干擾而發出的不應有的聲音也叫雜音。
1.各種琴曲。
2.多方引用。
1.謂五采相映。
2.各色花卉。
1.見"雜詠"。
1.間雜使用。
2.雜項開支。
3.謂差遣從事非主要工作。
1.見"雜游"。
1.主旨各異之語﹐各種學說。
2.指怪誕鄙俗之語。
1.多戶人家居住的院子。
1.謂雜亂而泯滅界劃。
1.多貌。
1.雜亂喧鬧。
1.古代用以贊頌人﹑事﹑物的文體之一種。
1.古時稱卜筮之外的占卜術。
1.雜病。證﹐通"癥"。
1.即雜病。
1.正項之外的零碎開支。
1.古代品官以外的辦事人員。
有固定刊名,定期或不定期的連續出版物。用卷、期、號或年、月為序編號出版。定期出版的又叫期刊”。
1.會審。
2.綜合治理。
1.一種物質中夾雜的其它物質。
1.古代對少數民族的蔑稱。
2.詈詞。
3.指雜糧。
4.比喻混雜而成的。
1.文體名。內容廣泛﹐形式多樣﹐不拘體例的著作。
1.古代啟蒙的識字讀本。匯輯各類常用字﹐編成韻語﹐以便初學者記誦。
1.謂俳優及歌舞交相融合。
1.雜錄。意謂如菜雜陳于俎﹐故稱。唐段成式撰有《酉陽雜俎》三十卷﹐明謝肇浙有《五雜俎》十六卷。
2.指斑駁的花紋。
1.各類瑣雜事物的輯述。唐李商隱有《雜纂》一卷。
2.匯集和編纂。
1.說話羅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