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一種顏色中夾雜的別種顏色的點子或條紋。
2.
形容詞
有與本色不同的點或條紋的。
3.
形容詞
幾種顏色夾雜在一起的。
4.
名詞
(Bān)姓。
5.
名詞
比喻整體中有代表性的部分。
1.
色彩駁雜;燦爛多彩貌。
1.出自《楚辭·離騷》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2.出自《論衡·書解》大人德擴,其文炳;小人德熾,其文斑。
3.出自《江賦》鱗甲鏙錯,煥爛錦斑。
4.出自《答子固南豐道中所寄》詩四盼浩無主,日暮煙霞斑。
2.
指花紋或斑點。
1.出自《文選·曹植〈七啟〉》批熊碎掌,拉虎摧斑。
2.出自《晚泊湘江》詩唯余望鄉淚,更染竹成斑。
3.出自《木蘭花》詞坐看落花空嘆息,羅袂濕斑紅淚滴。
4.出自《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之余》那《除樂戶丐戶籍及女樂考附古事》里,卻引有永樂皇帝的上諭……雖然不多,又未必是精粹,但也足夠“略見一斑”,和獻忠流賊的作品相比較了。
3.
頭發花白。
1.出自《元日》詩才酌屠蘇定年齒,坐中惟笑鬢毛斑。
2.出自《訴衷情》詞書未到,夢猶閑,鬢先斑。
4.
通“班”。行列;位次。
1.出自《楚辭·遠游》騎膠葛以雜亂兮,斑漫衍而方行。
2.出自《隸釋·漢竹邑侯相張壽碑》登善濟可,登斑敘優。
5.
通“班”。分。
1.出自《文選·何晏〈景福殿賦〉》斑間賦白,疏密有章。
6.
通“班”。姓。
1.出自《隸釋·漢外黃令高彪碑》桓帝時,上立博士,章文襝袉,類乎斑賈。
2.出自《讀書雜志·漢隸拾遺》班、斑、辯,古字通。
1.以經營某種事業并力使其成功作為目的的人。
1.致力于實現某種事業的志愿。
1.指文章的思想內容。
2.事理;情理。
3.謂以典故比喻事物的意義。
4.指典故的意義。
1.勞役。
2.政務;公務。
3.指戰事。
1.事情的意義。
2.用意;意圖。
3.猶事情,事務。
1.事情的原委﹑因由。
1.使用;應用。
2.猶干練。
1.謂事物的發展變化有它內在的必然規律。
1.同"事與愿違"。
1.事實與愿望相違背。
1.事情的成功全靠人們自己的努力。
1.謂禍亂出自內部。事,變故;蕭墻,宮室內當門的小墻。語出《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1.物證,證據。
1.指周時冬官的具體職責。
2.職務;職責。
3.履行職務。
1.行事的宗旨。
1.謂政事的制度﹑法度。
1.猶形質。
1.運用智慧。
1.猶情理。
1.事奉大夫。
2.事奉君主。
3.猶言事情的主要決策者,謀劃者。
4.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
5.指一般民事糾紛中雙方當事人。
1.事實情況。
2.猶行狀。
3.指訴狀所陳之事。
1.猶事跡。
1.謂侍奉于香案旁。
1.古代臣下輪流在宮內或行在所隨侍君王,記事﹑記注起居,或處理其他事務,稱侍班,即入直。
1.侍女;女婢。
1.隨侍曹吏之差役。
1.陪侍左右。
2.指侍寢,伴眠。
1.金元時代奴仆對主人的稱謂。
2.侍妾之長。
1.侍立朝堂。
1.侍奉帝王的廷臣。
1.見"侍帝晨"。
1.陪從祭祀。
1.隨侍帝王或尊長左右。
2.隨從伺候之人。
3.宋代稱翰林學士﹑給事中﹑六尚書﹑侍郎為侍從。
1.舊時官員對同僚的謙遜的自稱。一般用于名帖。
1.道家稱侍奉天帝的仙官﹑侍從。晨,通"宸",帝居。
1.古代留侍父母的丁男。
1.陪侍帝王讀書論學或為皇子等授書講學。
2.古代官名。為帝王﹑皇子講學之官。其職務與侍讀學士略同,然級別較其為低。宋有翰林侍讀之官,明清沿置翰林院侍讀。亦作為侍讀學士之省稱。
3.古代官名。南北朝唐宋諸王屬官,有侍讀,侍講。
4.古代官名。清代內閣所置官。掌勘對本章﹑檢校簽票。參見《清通志.職官一》。
1.官名。唐始設,初屬集賢殿書院,職在刊緝經籍◇為翰林院學士之一,職在為皇帝及太子講讀經史,備顧問應對。
2.清代內閣所設,掌收發本章﹑總稽翻譯,不以翰林出身充任。
1.侍妾;姬妾。
2.使女;女婢。
3.古代婦女自謙之稱。
1.伺候奉養。
2.侍候,服侍。
3.謂虔誠地致力于。
4.謂信仰。
1.侍中﹑常侍之官。
2.在宮廷中輪番宿衛的軍士。
1.服侍;伺候。
1.指接待﹑伺候漢使的胡人。
1.侍候保衛。
2.伺候護養。
1.陪從交談。
1.侍女。鬟,婢女。
1.貼身侍女或姬妾。
1.司灑掃,借指為妻妾。
1.侍候﹑陪伴﹑護理患者。
1.陪從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