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摔倒。
2.
動詞
(物體)落下。
3.
動詞
(物價)下降(跟“漲”相對)。
4.
動詞
墜。
1.
摔;摔倒。
1.出自《淮南子·繆稱訓》故若瞇而撫,若跌而據。
2.出自《夜發三泉即事》詩搏頰羸馬頓,回眸惴人跌。
3.出自《水滸傳》武行者搶入去,接住那漢手。那大漢卻待用力跌武松,怎禁得他千百斤神力,就手一扯,扯入懷來。
4.出自《母親》跌死你這兩個小鬼,看你婆曉得了不錘你我才信!
2.
指使跌倒。
1.出自《水滸傳》李逵便一把揪住那人頭發,那人便奔他下三面,要跌李逵。
3.
失足。喻指犯過失。
1.出自《解嘲》客徒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赤吾之族也。
2.出自《冉溪》詩風波一跌逝萬里,壯心瓦解空縲囚。
3.出自《續孽海花》我們以后要調查他的真相才好。倘然是奸細,是不得了的。不要我們跌在他手里,那才是大笑話哩!
4.出自《〈共產黨人〉發刊詞》一部分同志曾在這個偉大斗爭中跌下了。
4.
指偏頗;誤差。
1.出自《荀子·王霸》此夫過舉跬步而覺跌千里者夫!
2.出自《文選·張衡〈思玄賦〉》竦余身而順止兮,遵繩墨而不跌。
3.出自《唐摭言·進士歸禮部》是時國家寧謐,百寮畏法令,兢兢然莫敢跌。
5.
腿足傷折跛瘸。
1.出自《易林·旅之大畜》巢成樹折,傷我彝器,伯踒叔跌,亡羊乃追。
2.出自《與崔連州論石鐘乳書》大耳短脰,拘攣踠跌。
6.
行步不穩,跌跌撞撞。
1.出自《易林·同人之小畜》載石上山,步跌不前。
2.出自《青春之歌》老頭越發醉得厲害了,東倒西歪地跌進學校的大門,砰的一聲把兩扇廟門關得緊緊的。
7.
腳,腳掌。
1.出自《文選·傅毅〈舞賦〉》浮騰累跪,跗蹋摩跌。
8.
跺,以足頓地。
1.出自《對玉梳》槌著胸,跌著腳,哭哭啼啼,悲悲切切恰還魂。
2.出自《西游記》那妖精聞言,止不住淚如泉涌,雙腳齊跌。
9.
蹬,踢。
1.出自《古今小說·陳御史巧勘金釵鈿》一腳跌開房門,揪了老婆頭發便打。
10.
趿,穿鞋。
1.出自《三國志平話》﹝學究﹞取那常拄的病拐,腳跌膿血之鞋,離庵正北約數十步,見地穴,放下病拐,脫下鞋,望著地穴便跳。
11.
疾行;快走。參見“跌蹏”。
1.出自《山鄉巨變》他不愿意跟他們粘連在一起,趕緊跌小路,繞開了他們。
12.
墜落;下降。
1.出自《朝花夕拾·瑣記》而且不危險,下面張著網,即使跌下來,也不過如一條小魚落在網子里。
2.出自《豐收》谷價跌下一元。每個人的心中都要緊一把。
3.出自《機電局長的一天》七月份生產不僅沒有打上去,反而跌下來了。
13.
消減。
1.出自《金瓶梅詞話》初時著了路上走,把膘息跌了許多。
14.
擲錢占卜吉兇或賭輸贏。參見“跌成”、“跌錢”。
1.出自《香羅帶·離思》誰想燈花不準鵲聲空,再來不把金錢跌。
2.出自《福貴》福貴最怕人說他做什么不如人,嘔著氣跌了一把,恰恰跌紅了,殺過一塊現洋來。
15.
晃蕩;顛動。
1.出自《紅樓夢》這些顏色,咱們淘澄飛跌著,又頑了,又使了,包你一輩子都夠使了。
2.出自《紅燭·秋之末日》和西風酗了一夜的酒,醉得顛頭跌腦。
16.
牽絆;牽纏。參見“跌腳絆手”。
1.出自《孽海花》自從第一步踏上了社會的戰線,只覺得面前跌腳絆手的布滿了敵軍,第二步再也跨不出。
17.
指行文的起伏和音調的頓挫。參見“跌宕”、“跌踼”。
1.出自《朱子語類》《莊子》跌蕩,《老子》收斂。
2.出自《隱居通議·文章三》坡翁此《志》,筆力跌蕩振發,風起水涌,真足以發揚之。
3.出自《藝舟雙楫·歷下筆談》北朝隸書,雖率導源分篆,然皆極意波發,力求跌宕。
4.出自《〈人境廬詩草〉序》茍有其人歟,其為政風流,與其詩文之跌宕多姿,必卓犖絕俗,而有其可傳者也。
5.出自《與東宮官屬令》文辯縱橫,才學優贍,跌宕之情彌遠。
6.出自《講古文聯句》景純跌宕,游仙獨步。
7.出自《岳陽樓別竇司直》詩鬼神非人世,節奏頗跌踼。
18.
停頓。參見“跌岔”。
1.出自《三個真命天子》馮三嫂的招待又好,馮三爺的為人又和氣,每晚茶煙之外,還時常有炒黃豆吃,所以去的來的,都要跌岔來坐一坐。
19.
方言。用手捶擊。
1.出自《海上花列傳》漱芳喘定放手,又嘆口氣道:“我腰里酸得來。”玉甫道:“阿要我來跌跌。”
20.
眼球突出。
1.出自《朝野僉載》周張元一腹粗而腳短,項縮而眼跌,吉頊目為“逆流蝦蟆”。
21.
即阿跌。古鐵勒諸部之一。
1.出自《撥川郡王碑奉勅撰》公千騎奮擊,萬虜奔走,戡剪略定,師旅方旋,而延陁、跌復相嘯聚。
1.亦作"土雞瓦狗"。
2.用泥做的雞,用瓦做的狗。形容徒有其表,實則無用。
1.用土筑成的臺基。
1.磚坯。
2.石灰窯中燒結的土渣。
3.方言。土坯。
1.土炕。
1.世代久居的籍貫。
1.屬漢藏語系的藏緬語族。主要分布在我國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龍山﹑永順﹑保靖﹑古丈﹑吉首﹑瀘溪等縣。分南北兩個方言。復元音和鼻化元音較多,北部方言沒有濁塞音和濁塞擦音聲母。動詞的體﹑趨向等語法范疇用助詞表示。句子成分的基本次序是主語-賓語-謂語。形容詞修飾名詞時,大都在名詞之后,但帶后置助詞的形容詞則在名詞之前。
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重慶等地的少數民族。約5725萬人(1990年)。用土家語,無文字。通用漢語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擅長編織土花鋪蓋(織錦)。喜跳擺手舞。傳統節日有族年等。主要從事農業。
1.即地漿。
1.疆土。
1.領土;疆界。
1.見"土虺蛇"。
1.土洞。
2.我國北方民間用以儲存蔬菜﹑薯類及避寒的地下室。俗稱"地屋子"。
1.亦作"土階"。
2.土臺階。指居室簡陋。
1.見"土階茅屋"。
1.亦作"土階茅茨"。
2.以土為階,以茅草蓋屋。謂居住儉樸。
泥土和雜草。比喻卑賤的東西君視民如土芥。
1.不能動土的禁忌。迷信說法,掘土要躲避太歲的方位,否則就要招致災禍。
1.指土星。
2.人參的異名。
1.阿拉伯文tayyammum的意譯。穆斯林禮拜時,因無水或其他原故不能作大凈小凈,可用手拍凈土或凈沙﹑凈石,摩手和臉,稱為"土浄"。
1.境界內的土地;領土。
1.本地釀造的酒。
1.渣滓,糟粕。比喻微賤的東西。猶土芥。
2.以之為土苴,比喻賤視。
1.猶土兵。宋時對本地軍隊之稱。
1.古代官名。
2.按土地質量以確定其等差。
1.土墩。
1.北方人用土坯或磚砌成的睡覺用的長方臺。上面鋪席,下面有孔道,跟煙囪相通,可以燒火取暖。
1.方言。土塊。
1.土炕。
1.洞口。語出《文選.宋玉》"夫風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李善注"土囊,大穴也。盛行之《荊州記》曰'宜都佷山縣有山,山有穴,口大數尺為風井,土囊當此之類也。'"
1.舊時對地方上的反叛者或起義農民的蔑稱。
1.酒名。
1.貯藏財物的私人庫房。
2.明時稱荷英等殖民者在東方設立的貿易站為土庫。今印尼語﹑馬來語稱商店為toko,或以為即華語"土庫"的音譯。
土庫曼斯坦的主體民族。部分分布在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等國。381萬人(1985年)。講土庫曼語。信伊斯蘭教。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
中亞內陸國。面積4881萬平方千米。人口456萬(1996年)。首都阿什哈巴德。全境80%為沙漠。農田全靠灌溉,主要產棉花。畜牧業為主要經濟部門之一。
1.成疙瘩或成團塊的泥土。
1.城郭外的土壕。
1.猶土包子。
1.土財主。
1.作為禮品的土產。
1.土氣,不時髦。
1.土壤肥沃的程度。
1.指土地上的出產。
2.指耕種等事。
1.天然瀝青,與分餾石油或煤焦油而得的瀝青來源不同,大多產于石油礦附近。
1.小而干的芋頭。
1.清代土司所轄的地方武裝。
1.土豪劣紳的簡稱。
2.品行惡劣,專門在地方上做壞事。
1.傾斜地區表層土由于凍融﹑浸水等影響失掉平衡而發生緩慢流動的現象。
1.方言。指農村的青年不法分子。
1.盛飯的瓦器。
1.用土制成的龍。古代用以乞雨。
2.蚯蚓的別稱。
3.鼉的別稱。見陸佃《埤雅.釋魚》引宋李石《續博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