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樹木的根。
2.
形容詞
比喻德業的基礎。
1.
亦作“楴”。
2.
樹根。特指直根。
1.出自《老子》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2.出自《韓非子·解老》樹木有曼根,有直根。根者,書之所謂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
3.出自《西京賦》流長則難竭,柢深則難朽。
4.出自《秋夜遣懷》詩心如秋燕不安巢,跡似春萍本無柢。
3.
物體的底。
1.出自《爾雅·釋器》邸謂之柢。
2.出自《周禮·夏官·弁師》王之皮弁……象邸玉笄
3.出自《說弁二》以弁有柢,知冠與冕皆有柢也。
4.
根基;基礎。
1.出自《文選·司馬相如〈封禪文〉》導一莖六穗於庖,犧雙觡共柢之獸。
2.出自《故相國杜鴻漸神道碑》公有濟世戡難之才,遺物離人之政。自深根以寧柢,每乘流而汩波。
3.出自《〈白雨齋詞話〉序》為文茍不以性情為質,貌雖工,人猶得以抉其柢。
5.
源;本源。
1.出自《與彭子壽祭酒》然病之生也,有根有柢,有漸有積。
2.出自《訄書·序種姓下》二國與神州故同柢,同柢者,其玉步同;異柢者,其玉步異。
3.出自《說文略說·論變易孳乳二大例下》后出諸文,必為孳乳,然其詞言之柢,難於尋求者也。
6.
通“氐”。大概;大略。
1.出自《莊子·天下》惠施日以其知與人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為怪,此其柢也。
7.
通“胝”。牲之本體,古代用于祭祀。
1.出自《儀禮·士喪禮》士盧舉鼎入,西面北上如初,載魚左首,進鰭三列,臘進柢。
2.出自《儀禮·士虞禮》猶進柢。
8.
通“抵”、“觝”。參見“柢罪”、“柢梧”。
1.出自《后漢書·東夷傳序》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
1.復姓。唐代有乞四比羽。見《新唐書》。
1.猶乞討。
2.化緣。
3.索取。
1.猶乞食者。
1.索取。
2.求乞。
1.求乞。
1.討取頭錢。
1.請求辭職。
1.指京官請求到地方任職。
1.北魏稱通事人。
1.請求辭職。
1.舊時官吏請調往故鄉任職。
1.見"乞兒相"。
1.自請辭去官職。
1.盛德之行。
1.盛業。
1.擇優選取。
1.猶博學。
1.豐功。
1.繁盛綿延。
1.晉李毅,字茂彥,淹通有智識,與以清尚見稱的李重同為王戎所選,任吏部郎,各得其所◇因以"茂彥"指代優異之士。
1.盛業;偉績。
1.才德出眾。亦指才德出眾的人。
1.豐功偉績。
1.鴻圖,嘉謀。
1.努力育養。語出《易.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高亨注"茂讀為懋,勉也,努力也。"
1.昌盛安樂。
2.猶茂育。豫,通"育"。繁榮滋長。
1.花木茂美的苑囿。
2.古苑名。又名長洲苑。故址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南◇也作蘇州的代稱。
1.舊時對縣官的敬稱。
1.猶卓著。
1.忝受官爵。
1.方言。猶冒犯,沖撞。
1.方言。輕率,魯莽。
1.猶假冒。
1.謂無勛德而受恩寵。
1.無功而居其位。
1.見"冒天下之大不韙"。
1.謂不當受而受。
1.梵語bodhisattva的譯音。或譯為"菩提薩埵"。即菩薩。
①地下開采中,上部礦巖層自然塌落的現象。是由于開采后,原先平衡的礦山壓力遭到破壞而造成的。采煤工作中有時有計劃地放落上部煤層,也稱為冒頂”。②冒名頂替哥哥冒頂弟弟應考。
冒犯褻瀆(多作謙詞)冒瀆尊嚴。
1.亦作"冒瀆"。
2.冒犯;褻瀆。多用作謙詞。
1.假冒通過。度,通"渡"。
1.潛逃。
1.見"冒兒咕咚"。
1.違犯法規。
1.泄恨。
1.假冒功績。
1.蒙受恥辱。
1.假冒籍貫。
1.貪圖貴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