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國名。曼姓。在今河南省鄧州市。后滅于楚。
1.出自《說文·邑部》鄧,曼姓之國,今屬南陽。
2.出自《春秋·桓公七年》鄧侯吾離來朝。
3.出自《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
2.
古地名。春秋蔡地,后屬楚。在今河南省郾城縣東南。
1.出自《春秋·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
2.出自《荊州》詩北行連許鄧,南去極衡湘。
3.
古地名。春秋魯地。在今山東省汶河以南、運河以北地區。
1.出自《左傳·隱公十年》十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鄭伯於中丘。癸丑,盟於鄧,為師期。
4.
古地名。戰國魏邑。在今河南省孟縣西南。
1.出自《史記·秦本紀》〔昭襄王〕十六年,左更錯取軹及鄧。
2.出自《水經注·河水四》又東至鄧。洛陽西北四十二里,故鄧鄉矣。
5.
古國名。戰國楚地,秦置鄧縣,是故鄧侯國。在今河南省鄧州市。
1.出自《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鄧,赦罪人遷之。
2.出自《三國志·吳志·孫堅傳》初平三年,術使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
6.
逗弄,揶揄。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覷著日頭兒,暫時間,齋時過。“殺剁!又不成紅娘鄧我?”
7.
用同“澄”。濾篩沉淀。參見“鄧沙”。
1.出自《西游記》女怪道:“葷的是人肉餡饃饃,素的是鄧沙餡饃饃。”
8.
用同“鈍”。遲笨貌。參見“鄧鄧呆呆”。
1.出自《西游記》那里唿喇一聲,大開了門,跑出一陣牛頭精,鄧鄧呆呆的問道:“你是誰,敢在這里呼喚!”
9.
姓。
1.出自《廣韻?嶝韻》鄧,姓。出南陽安定二望。殷王武丁封叔父於河北,是為鄧侯,后因氏焉。
1.好書;善本書。
2.巧于文章。
3.指擅長書法。
4.舊謂以因果報應等勸人為善之書。
1.猶豐收。
2.和善,和氣。
1.善于計算。
1.善良和順。
1.慎重考慮。
1.謂民樂于犧牲。
2.猶言好死。
1.善于頌揚和祈求。謂能寓規勸于頌禱之中。
1.改良風俗。
2.良好的風俗。
1.豐年。
1.亦作"善譚"。
2.猶言詳談。
3.健談。
1.見"善談"。
1.舊時指育嬰堂﹑養老院等慈善機構。
1.良田。
1.善于聽察。
2.指聽力好。
1.猶精通。
1.健忘,記憶力差。
1.謂能使獸畜繁盛﹑器具精良。
2.猶善事∶事。
1.猶熟習。
1.相貌和善。
1.謂詳加審察。語出《孔子家語.弟子行》"孔子曰'欲能則學,欲知則問,欲善則詳,欲給則豫。'"
1.吉祥,吉兆。
1.猶精通。
1.善良的心,好心腸。
1.善守信用。
2.謂對佛法虔誠信仰。
1.歲星的別名。即木星。
1.美好的品行;美好的行為。
2.善于行路。
3.慈善的舉動。
1.謂人善良的本性。語本《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又"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漢趙岐注"謂生而有善性也。"
1.猶佳穗。
1.善于學習。
1.語本《詩.衛風.淇奧》"善戲謔兮,不為虐兮。"后因以"善謔"謂善于戲言,亦指笑談的資料。
1.有益之言;好話。
2.善于言談,巧于言辭。
1.良藥。
1.佛教把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動稱為"三業",這些"業"又分為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種,能引起善惡等報應。善業指五戒十善等善事之作業。
1.指朝祭時穿的禮服。
2.泛指好衣服。
1.好心;好意。
2.善于推測﹑計慮。
3.佛教指同佛門結下緣分。
4.拉丁文bonafides的意譯。"惡意"的對稱。指不知存在足以影響法律效力的事實而進行的行為。
1.善于應對。
2.猶吉兆。
1.友善,引為友好。
2.指交好友朋。
3.指佛教教友。
1.謂行善和作惡到頭來都有報應。
1.善于誘導;好好誘導。
1.即單于。王莽于天鳳二年改稱匈奴為恭奴,單于為善于。見《漢書.匈奴傳下》。
1.謂擅長駕馭車馬。亦指擅長駕馭的人。
2.善于驅遣,使人或物服從自己的意志行動。
1.善于教喻。
2.好的比喻。
1.善加禮遇,優遇。
1.善于保持沉靜。
1.佛教語。指與佛門的緣分。
2.泛指好的緣分。
3.猶言布施。
1.佛教對正﹑五﹑九三個月的稱謂。謂此三月,世人宜持長齋,慎言行,特修善業,故又稱齋月。
1.《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后因以"善藴"喻指待機施展才能。蘊,通"韞"。
1.樂府瑟調曲名。古辭首句為"來日大難,口燥唇干"。曹操父子均有作。曹植改題為《當來日大難》,李白亦作有《來日大難》,蓋以古辭首句名篇。參閱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善哉行》﹑《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一.瑟調曲》。
1.善于作戰。
1.謂能洞徹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