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悼念,悲傷,哀念。
2.
名詞
(Dào)姓。
1.
傷感;哀傷。
1.出自《詩·衛風·氓》靜言思之,躬是悼矣!
2.出自《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其執喪,哀戚甚悼。
3.出自《薦士》詩況承歸與張,二公迭嗟悼。
4.出自《覆咎賦》悼不智而受侮兮,何彼人之足尤。
5.出自《與同志書》悼同胞之疾苦,傷異族之欺凌,區區所懷,不盡千一,惟諸君共鑒耳!
2.
特指對死者的懷念、哀痛。
1.出自《文心雕龍·哀吊》以辭遣哀,蓋不淚之悼。
2.出自《魏書·世祖紀》時宣城公李孝伯疾篤,傳者以為卒也,帝聞而悼之。
3.
追念;追悔。
1.出自《九華山》詩昔予仰太華,以為此外無奇,愛女兒、荊山,以為此外無秀。及今見九華,始悼前言之容易也。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少頃門外一村童到來,即跳升梁間,作神語道:“任道元,諸神保護汝許久,汝乃不謹香火,貪淫邪行,罪在不赦!”道元深悼前非,磕頭謝罪。
4.
恐懼;顫抖。
1.出自《楚辭·九章·抽思》愿承閑而自察兮,心震悼而不敢。
2.出自《國語·晉語二》天降禍於晉國,讒言繁興,延及寡君之紹續昆裔,隱悼播越,托在草莽,未有所依。
3.出自《三國志·魏志·文帝紀》使兼御史大夫張音持節奉璽綬禪位
4.出自《吊屈原文》食君之祿畏不厚兮,悼得位之不昌。
5.出自《私試策問》世祖既立,上懲韓彭之難,中鑒七國之變,而下悼王氏之禍,於是盡侯諸將,而不任以事。
5.
指年幼的人。
1.出自《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
6.
夭亡。古代謚號用詞。
1.出自《獨斷》中身早折曰悼。
2.出自《逸周書·謚法》年中早夭曰悼。
1.遺留,留存。
1.指遺落在地的簪子鞋子。
1.亦作"遺?"。
2.指前代留傳下來的法則。
1.留下的德澤。
2.遺墨;遺物。
1.《后漢書.耿弇傳》"陳俊謂弇曰'劇虜兵盛,可且閉營休士,以須上來。'弇曰'乘輿且到,臣子當擊牛釃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賊虜遺君父邪?'乃出兵大戰,自旦及昏,復大破之,殺傷無數,城中溝壍皆滿。"后以"遺賊"謂留下強敵不戰,以待救援。
死者生前立遺囑將一部或全部財產贈送特定人或組織而于死亡時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在我國,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
1.遺書,死者留下的書札。
1.故居;舊宅。
2.留存故居。
1.積欠;前人遺留的債務。
1.遺書;遺言。
1.遺漏篇章。
2.前人留傳下來的文章。
3.遺表;遺奏。
1.猶失算。
1.皇帝臨終時所發的詔書。
1.見"遺照"。
1.指死者生前的畫像。
1.猶遺表。
1.指前代或已故的哲人。
1.指留下的車轍。
2.猶遺軌。比喻前人留下的法度規則等。
1.指前人留下的珍品。
1.遺像。
1.猶賑濟。
1.謂治政失誤。
1.未學不懂的知識。
1.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遺風的人。
1.指后來繼續栽種的植物。
1.謂遺卻精深的旨意。
2.指前人精深的旨意。
3.遺言;遺囑。
4.猶遺詔。
考古學術語。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住室、作坊、寺廟及各種防衛設施等基址。
1.殘剩的紙。
1.猶馀福。
1.猶遺跡。
2.同"遺址"。
1.死者生前的志愿◇多指生前沒有實現的志愿。
1.亦作"遺制"。
2.指前代留傳下來的典章制度或成規。
3.指前人或死者生前的制作物。
4.指前代制作物的形式。
5.猶遺詔。 6.指前代遺留下來的著作。
1.指殘缺的書套。
2.指前代傳下的書畫。
1.猶遺體。
1.馀智;尚未發揮運用的智慧。
1.謂遺漏棄置。
2.指棄置未用的人才。
3.延誤,滯留。
4.指遺落。
1.猶遺孤。
1.猶棄置。
1.謂留下忠跡。
2.指留下的忠跡。
1.傳種;繁育后代。
2.指人或動植物的后代。
1.亦作"遺冢"。
2.古墓,荒墳。
1.猶遺跡。
1.指殘馀的民眾。
2.謂離開眾人。超在眾人之前。
1.子孫;后裔。
1.謂遺漏而未被殺害。
1.本指棄置不用的珍珠玉璧,比喻棄置不用的美好事物和優秀人才。
1.殘獨;留存的燭光。
1.先前留下的神主。
死者生前依法處理遺產或其他事務并于死亡時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遺囑人所立遺囑不需要他人同意即有效。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受脅迫、欺騙所立的遺囑,偽造的遺囑,均無效;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效;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
死者生前用遺囑規定繼承人及其繼承遺產份額的法律行為。遺囑指定繼承遺產的人是遺囑繼承人。我國法律規定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也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