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棍棒等的一端向下撞擊。
2.
動詞
砸,舂,捶打。沖擊;攻打。
3.
動詞
攪擾,擾亂。
4.
動詞
以短棒捶打濕衣物以助去污。
5.
動詞
比喻背后譏評。
1.
舂;捶。
1.出自《普曜經·迦林龍品》十方佛土,如虛空界,合集諸華,名香搗香,衣服華蓋幢幡,金銀眾寶,象馬車乘,樹葉花實,男女大小,犍沓和真陀羅天龍鬼神釋梵四王,時放大雨。
2.出自《世說新語·汰侈》韭蓱齏,是搗韭根,雜以麥苗爾。
3.出自《雨》詩柴扉臨野碓,半濕搗香粳。
4.出自《西游記》狠得他將金箍棒一搗,搗開門扇。
5.出自《飄動的篝火》我慢慢蹲下,用胳臂肘搗了一下旁邊的一個同志。
2.
沖擊;攻打。
1.出自《徐霞客游記·游雁宕山日記》龍湫之瀑,轟然下搗潭中。
2.出自《楊家將演義》汝觀彼營,有可搗之處否?
3.出自《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詞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
3.
胡搞;攪擾。
1.出自《儒林外史》你又什么事搗鬼話?同你共事,你是……總不肯放出錢來。
2.出自《狠透鐵》現在,全水渠的每個人都明白過來了,完全是王以信故意把老漢搗昏的。
4.
用同“倒”。倒換;替換。
1.出自《不能走那條路》翻拙弄巧,袍子搗個大夾襖。
1.指舊俗締婚的聘禮。
1.寺中品茶小齋。
2.茶館。
1.茶會時的游戲。由一人作令官,令在座者如令行事,失誤者受罰。
1.有樓的茶館。亦泛指茶館。
1.茶的濃汁。
1.《爾雅.釋木》"槚,苦荼"晉郭璞注"今呼早采者為茶,晩取者為茗,一名莊。"后泛稱茶。
1.佛教語。梵語jh?pita的音譯。意為焚燒。指僧人死后將尸體火化。
1.同"茶毗"。
1.經營茶業的商號。
2.茶館。
1.茶展開的芽。
1.在茶館飲茶按定價付的錢。
1.茶未展的嫩芽。
1.茶稅。
1.茶葉的色澤。
2.茶貨的成色,品位。
3.茶褐色。
1.指臨時雇用來供應茶水﹑侍候酒席的人。
1.猶茶館,茶坊。
1.指唐陸羽。因其精于茶,故尊之為"神"。
1.指糖果﹑脯餌﹑糕點之類的零食。
1.茶葉市場。
1.山茶科灌木或小喬木。葉子長橢圓形或披針形。秋末開花。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廣泛栽培。喜溫濕氣候和微酸性土壤。其葉可制飲料。
1.泛指飲用的茶或開水。
1.茶館。
1.見"茶筍"。
1.猶茶水。
1.即茶炊。參見"茶炊"。
1.用以襯墊茶杯的碟子。
1.茶神。指唐陸羽。
2.泛指善于飲茶者。
1.洗茶具的竹帚。
1.經過加工的茶樹嫩葉,可作飲料。
1.即茶葉﹑醬油﹑茴香等為佐料煮熟的蛋。
1.贈錢財供飲茶用。多自謙錢禮菲薄。
1.指舊時茶商納稅后由官廳發給的運銷執照。上開運銷數量及地點,準予按引上的規定從事貿易。此制始于宋代,元﹑明﹑清仍之,清末漸廢。
1.用油茶實榨取的油。供食用或工業用。
2.指油茶。
1.見"茶馀酒后"。
1.指休息空閑的時刻。
1.烹茶的小爐灶。
1.燒煮的濃茶。因其表皮呈稀粥之狀,故稱。
1.壓制成磚狀的茶葉。
1.茶茗。
1.茶館為賣茶而設的座位。
2.指代茶客。
1.高峻。
2.山名。在山東平度縣境。唐黃巢起義初期依尚讓于此。
3.山名。在河南遂平縣境。一名嵯峨山。唐李愬平淮西吳元濟時曾戰于此。
1.元雜劇腳色之一。猶今之彩旦。
1.敷粉于臉。引申為粉飾美化。
1.涂抹。
1.指開臉譜。
1.施展拳術。
1.涂脂抹粉。
1.盛箭器。
1.箭袋。
1.參差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