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某些物質(zhì)能吸引鐵、鎳、鈷等金屬的性能。
2.
同“瓷”。
1.
亦作“礠”。
2.
見“磁實”。踏實;扎實。
1.出自《東方紅》哪會知道齊小未在惡旋風(fēng)的眼里,簡直是軟綿綿,甜膩膩,又磁實又厚道,又暖又親。
2.出自《解放日報》梁谷音扮演夫人,善于從人物性格著手,運用花旦、彩旦等表演手段,載歌載舞,功底磁實。
3.
指瓷器。
1.出自《夷堅乙志·建康伍伯》陳邦光守金陵,將杖朱衣吏。當(dāng)直伍伯從求錢百千,吏才許其半,伍伯怒,噀手嘻笑曰:“我不打人多時也,將甘心焉。”摩手墻間急上下,適有破磁片正對手心,刺之,血流及肘,登時瘇痛,告假歸。
2.出自《端正好·高隱》閑時節(jié)疏林外磁甌瓦缽,盛摘下些生桃硬果。
3.出自《燕京歲時記·廠甸兒》至於舊磁一類,甚屬寥寥。
4.出自《母親》他玩的一些小玩具,木頭的小碗,小罐,磁的小菩薩,奶媽替他做的香袋子,他從不會把它們失落。
4.
見“磁實”。結(jié)實。
1.出自《駱駝祥子》他放了點膽子,腳踏實地的走,雪很磁實,發(fā)著一點點響聲。
2.出自《保衛(wèi)延安》李振德老人說:“我算什么哩?瞧,你是多磁實的小伙子!”
5.
物體能吸引鐵、鎳、鈷等物質(zhì)的性能。參見“磁石”。
1.出自《鬼谷子?反應(yīng)》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
2.出自《大唐西域記?烏荼國》承露盤下,覆缽勢上,以華蓋笴置之便住,若磁石之吸針也。
3.出自《題蔣心馀〈攜子游廬山圖〉》詩奇才勝境兩相值,磁石吸針鐘應(yīng)杵。
4.出自《藝海拾貝?核心》磁石能夠把周圍的鐵吸引過來,但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卻不能夠發(fā)生這樣的作用。
1.感嘆聲。
1.害蟲。
1.悲傷痛惜貌。
1.《書.酒誥》"民罔不衋傷心。"本謂衋然傷痛﹐后指悲傷﹐悲痛。
1.喝,吃。
1.唐任迪簡為天德軍判官,一日軍宴,軍吏誤以醋酌迪簡,以軍使李景略嚴(yán)暴,恐罪及軍吏,乃強(qiáng)飲之,吐血而歸。軍中聞?wù)呓詾楦衅<熬奥宰洌娭姓堃詾橹鳎僦烈锥ü?jié)度使,時人呼為呷醋節(jié)歸。見唐李肇《唐國史補(bǔ)》卷中。
1.龜?shù)囊环N,能吃蛇。又名攝龜。
1.形容眾聲雜沓。
擬聲詞。鴨叫聲,也形容其他禽獸之聲d04a*d04a_冗齲盡奔突于場中。
1.亦作"蛤霸"。
2.蟾蜍的別名。
1.見"蝦兵蟹將"。
1.神話中龍王的兵將。常比喻敵人的爪牙﹑小頭目和嘍羅。
1.亦作"蛤蚾"。
2.蟾蜍的別名。
1.海鮮。魚類菜肴的泛稱。
1.蝦姑的一種。
1.獸名。
2.蝦和蛤。
1.方言。即蝦。
1.蝦苗。狀似蜈蚣﹐故名。
1.蝦的一種。形似蝦而扁﹐第二對胸肢特大﹐很像螳螂的前足。俗稱螳螂蝦。
1.即蝦蛄。
1.滿語。指衙門前設(shè)置的用以防衛(wèi)的木柵。也稱行馬﹑鹿角。
1.指彩色的云氣。蝦﹐通"霞"。
1.土附的別名。
2.江蘇省宜興市的別稱。
1.謂蝦﹑蟹多而成災(zāi)。舊時迷信傳說﹐是兵荒馬亂和災(zāi)荒的預(yù)兆。
1.用蝦做成的醬。
1.即蝦姑。
1.蝦的觸須。或謂巨大者可作柱杖。
1.見"蝦蟆"。
蛤蟆”的舊稱。
1.《淮南子.說林訓(xùn)》"月照天下﹐蝕于詹諸。"傳說詹諸(蟾蜍)為月中蝦蟆﹐食月;月中有桂。因用"蝦蟆抱桂"指月蝕。
1.見"蝦蟆禪"。
1.見"蝦蟆車"。
1.對明胡汝寧的戲稱。
1.擊木柝警夜。以柝聲似蝦蟆叫﹐故稱。
2.宋時宮中稱五更以外的六更。
1.鳥名。
1.傳說月中的蟾蜍。亦泛指成精的蝦蟆。
1.亦作"蛤蟆鏡"。
2.有色眼鏡的俗稱。
1.藥草天名精的別名。
1.見"蝦蟆陵"。
1.泉名。在河南省陜縣西門外。
1.見"蝦蟆臺"。
1.古代兵器上的飾物。
1.蝦蟆更。
1.瘟疫名。一種即痄腮。多發(fā)于小兒﹐有傳染性。以一側(cè)或兩側(cè)腮部腫脹﹑疼痛為特征。常伴有惡寒﹑發(fā)熱。
1.亦作"蛤蟆煙"。
2.煙草的一種。
1.窯名。明末景德鎮(zhèn)有小街﹐燒瓷小如蝦蟆﹐故名;又以窯在舊昌南鎮(zhèn)﹐亦名小南窯。其器粗﹐質(zhì)薄而堅﹐色白帶青﹐盛行于世。
1.見"蝦蟆衣"。
1.蝌蚪的別名。
1.見"蝦蟆子"。
1.中小型蝦類的干制食品。經(jīng)煮熟曬干或烘干后再去殼而成。
2.小蝦。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