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繛”。
2.
寬;緩。
1.出自《詩·衛風·淇奧》寬兮綽兮,倚重較兮。
2.出自《莊子·大宗師》以刑為體者,綽乎其殺也。
3.出自《漢書·禮樂志》杳杳冥冥,克綽永福。
4.出自《送魏環極予告歸》詩身名似此真無忝,進退何人綽有余。
3.
多。
1.出自《秘書省著作郎致仕曾君墓志銘》發其華,見於文。收其實,見於事。於其小,綽有聞。
4.
見“綽約”。柔弱貌。
1.出自《荀子·宥坐》淖約微達,似察。
2.出自《文子·道原》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者,以其綽約潤滑也。
5.
見“綽約”。柔婉美好貌。
1.出自《莊子·逍遙游》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
2.出自《長恨歌》樓閣玲瓏五云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3.出自《聊齋志異·聶小倩》母見其綽約可愛,始敢與言。
4.出自《野草·一覺》我照作品的年月看下去,這些不肯涂脂抹粉的青年們的靈魂便依次屹立在我眼前,他們是綽約的,是純真的。
6.
見“綽約”。借指美女。
1.出自《題緱山王子晉廟》詩西城要綽約,南岳命嬌嬈。
2.出自《耶婆堤病中》詩勸我加餐飯,規我近綽約。
7.
見“綽態”。婉美的姿態。參見“柔情綽態”。
1.出自《楚辭·大招》滂心綽態,姣麗施只。
2.出自《青衫記·蠻素至江》應不羨兩兩鴛鴦,想當初柔情綽態相親傍,到如今水驛江程去路長。
8.
看;視線觸及。參見“綽見”。
1.出自《朱子語類》要制事,須是將心入那事里面去,順他道理方能制事,方能行權。若心粗,只從事皮膚上綽過,如此行權,便就錯了。
2.出自《朱子語類》近日學者讀書,六經皆云通;及問之,則往往失對,只是當初讀時綽過了。
9.
攪亂。
1.出自《玉鏡臺》兀的不消人魂魄,綽人眼光。
2.出自《集賢賓·宮詞》套曲入孤幃強眼尋夢境,被相思鬼綽了魂靈,縱有夢也難成。
10.
拂拭。
1.出自《燕青博魚》我將那竹根的蠅拂子綽了這地皮塵。
2.出自《梧桐葉》恨不的上青山便化身,拂綽了壁間塵。
1.一種篩子。
1.在馬前作前驅。
2.官名。本作"先馬"『沿秦置,為東宮官屬,職如謁者,太子出則為前導。晉時改掌圖籍。隋改司經局洗馬。至清末廢。
1.比喻清晰明白。
1.梅雨之后所降的雨。
1.通過水流的沖擊作用,把不同成分不同比重的原煤分出不同等級,并除去塵土和廢石,叫作洗煤。
1.古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風俗,凡請人幫助自己殺仇人,便以牛酒相謝,稱為"洗面"。
2.洗臉。
1.洗臉的熱水。
1.謂殺舉姓。
1.猶悅目,眼一亮。
1.沐浴。
2.借指休假『制,官吏五日一次,沐浴休息。唐宋時延為十日一次。
3.比喻培育。
1.猶洗塵。
1.把牌攙和整理,以便繼續玩。
1.指炮兵操練實彈射擊。
1.波濤洶涌貌。
1.洗臉。
1.見"洗兒錢"。
1.棗名。
1.肅敬貌。
2.安適貌。
3.明朗貌;清晰貌。
1.意念純凈貌。
1.舊俗嬰兒出生后第三天洗澡。
1.洗滌。
2.洗劫屠戮。
1.洗滌,蕩滌。
1.含堿之石。能溶解污垢。
①洗掉手上的污垢。比喻不再做搶劫、偷盜、賭博等壞事洗手不干|他已金盆洗手,不再干那打家劫舍的事了。②比喻不再從事某種行業我原先經常寫一些詩歌、散文,投身商后便洗手不作了。
1.見"洗手奉職"。
1.謂廉潔無私,忠于職守。
1.雞冠花的別名。
1.見于宋人記載的一種食品。活蟹剖析后加調料,立即可食者,謂之"洗手蟹"。
1.亦作"洗潄"。
2.洗臉漱口。
1.見"洗漱"。
①用水洗;蘸水刷洗刷樓板|洗刷干凈。②除去恥辱、污點、錯誤、冤屈等洗刷罪名|他痛改前非,用實際行動洗刷了自己的污點。
1.指洗滌衣物。
1.謂梳洗恢復青春容顏。
1.道教謂修道者洗去凡髓,換成仙骨。亦比喻徹底改變思想﹑習性。
1.洗滌,清洗。
2.革除舊習。
1.沖洗剝蝕。
1.修整,整治。
2.清洗剔除。
1.謂置辦潔凈豐盛的酒食。多指用來孝敬父母或款待客人。
1.古代婚嫁習俗。新娘回門后返夫家時,娘家贈以禮物,稱"洗頭"。
1.清除。
2.開脫。
1.擺弄,玩賞。
指清除胃內未被吸收的毒物和貯留的內容物,以達到搶救、治療目的的方法。神志清醒者常采用自喝法洗胃,自喝洗胃液后,刺激咽部引起嘔吐;神志不清者采用插管法洗胃,利用虹吸作用引流胃內液體。
1.在渭水清洗耳內污濁之聲,以示高潔。
1.寒栗貌。
1.明清時北京習俗,每年六月初伏在護城河內為宮廷所養的象洗澡。
1.革除。
2.磨刀。
1.古代一種盛水盥洗的器皿。
1.沖洗。
①比喻清除邪念、雜念遲爾長江暮,澄清一洗心。②比喻悔過自新倘不洗心,殊難革面。
1.滌除私心雜念。
2.比喻徹底改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