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祭祀時用過的酒肉等祭品。
2.
名詞
(Zuò)姓。
1.
祭祀用的酒肉。
1.出自《左傳·僖公四年》太子祭于曲沃,歸胙于公。
2.出自《史記·周本紀》〔顯王〕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
3.出自《陶庵夢憶·揚州清明》監門小戶,亦攜淆核紙錢,走至墓所,祭畢,席地飲胙。
2.
福佑;賜福。
1.出自《國語·周語下》天地所胙,小而后國。
2.出自《新唐書·魏玄同傳》天胙大圣,享國永年,異人間出。
3.出自《教坊致語》天方胙於舜孝,人已誦於堯言。
3.
賜與;分封。
1.出自《隸續·漢武都太守耿勛碑》上納其謨,拜郎上黨府丞掌令,考績有成,符策乃胙。
2.出自《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周武定業,胙茅土於子弟;漢高受命,誓帶礪於功臣。
4.
酬報。
1.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昔伯舅大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大師,以表東海。
2.出自《左傳·昭公三年》子豐有勞於晉國,余聞而弗忘。賜女州田,以胙乃舊勛。
5.
通“祚”。指天子、諸侯之位。
1.出自《國語·齊語》〔齊桓公〕南城於周,反胙於絳。
2.出自《隸釋·漢費亭侯曹騰碑陰》踐胙之初,受爵虧(于)東土,厥功章然。
3.出自《訄書·訂孔》凡說人事,固不當以祿胙應塞。
6.
通“阼”。臺階。參見“胙俎”“胙階”。
1.出自《周禮·天官·膳夫》凡王祭祀,賓客食,則徹王之胙俎。
2.出自《荀子·哀公》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
7.
古國名。在今河南延津北。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8.
謂建置社稷。
1.出自《隸續·晉右軍將軍鄭烈碑》君諱烈,字休林,熒陽開封人也。其先出自宗周,建國于鄭。因胙命氏,君其后也。
2.出自《資治通鑒·齊高帝建元元年》﹝魏﹞許昶(劉昶)以克復舊業,世胙江南,稱藩于魏。
1.稱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飯。比喻斤斤于細節而不識大體。
1.鑲在秤桿上的金屬小圓點﹐以作計量的標志。
1.指朋友間以兄弟相稱呼。表示關系親密。
1.謂以勢力或才能居于一方或眾人之上。
1.稱贊嘉許。
1.亦作"稱栩"。
2.夸大;夸耀。
1.見"稱詡"。
1.講話;敘說。
1.過秤檢驗。
1.吊唁。語本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書記》﹕"諺者﹐直語也。喪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稱諺。"
1.稱許贊揚。
1.合乎心意。
1.合意的人才。
1.古代印度的一種花名。又名須曼那?;ㄉS白﹐極香﹐樹高三﹑四尺﹐下垂如蓋。見《翻譯名義集.百花》。
1.援引﹐稱述。
1.稱贊。
1.奉承。
1.贊許。
1.譬喻。
贊揚;贊美為人稱譽|倍受稱譽。
1.訴說冤屈。
1.稱許羨慕。
1.亦作"稱贊"。
2.稱譽贊美。
1.趁早。抓緊時機或在時間上提前。
1.舉債。責﹐通"債"。
1.夸張。
1.德才和職位相稱﹐能勝任所擔當的職務。
品德和才能與所擔任的職位要求相稱稱職的干部。
1.符合上意。
1.符合上意。
①皇帝即位執政帝崩,即日太子立,稱制。②代行皇帝職權太后臨朝稱制。
1.謂按照次序舉行。
1.稱許看重。
2.指受到稱許看重。
1.自居第一﹐自以為最好。
2.猶言稱帝。
1.叫做。
1.亦作"齳齒"。
2.兒童換齒。
3.兒童脫去的乳齒。
4.兒童。
1.童年。
1.童年。
1.指市場中的管理處和商肆行列。
2.次第﹐順序。
1.次序;頭緒。
1.天子壽辰儀式后所設的宴席。
1.重要性較差。
見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732頁)。
1.猶次篆。正名之外的字號。
1.駐止;止宿。
1.猶主次。指尊卑先后的順序。
1.舊稱正名以外的字。
1.唐代酬功等級的一種。
1.列祖?!豆茏樱廾摇?祀譚次祖。"尹知章注"譚﹐延也。國敗絶祀之事﹐延及次相。"于省吾《雙劍誦諸子新證.管子二》"注謂'延及次祖'﹐是讀'譚'為'覃'﹐訓延也。'次祖'猶言列祖。《呂氏春秋.季冬》'次諸侯之列'注'次﹐列也。'《晉語》'失次犯令死'注'次﹐行列也。'然則'祀覃次祖'﹐即祀延列祖也。"一說﹐次祖者﹐即趑趄﹑次且﹑次雎。見郭沫若等《管子集校.侈靡》。
1.即佽非。春秋楚勇士。唐李白《觀佽飛斬蛟龍圖贊》"佽飛斬長蛟﹐遺圖畫中見。"金元好問《觀淅江漲》"佽飛斗蛟鱷﹐燃犀出麟介。"后亦泛指勇士。
2.漢武官名。少府屬下左弋,自武帝太初元年改名為"佽飛",掌弋射?!稘h書.馮奉世傳》"今發三輔﹑河東﹑弘農越騎﹑跡射﹑佽飛﹑彀者﹑羽林孤兒及呼速絫﹑嗕種﹐方急遣。"后亦泛指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