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輔佐;輔助。
2.
名詞
輔佐別人的人。
3.
名詞
(Zuǒ)姓。
4.
名詞
日本軍官的一級,相當于中國的校級軍官。
1.
輔助;幫助。
1.出自《詩·小雅·六月》王于出征,以佐天子。
2.出自《孫子·火攻》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
3.出自《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廉於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臺滅明之行也。
4.出自《百喻經·索無物喻》佐我推車,出此崄路。
5.出自《送從弟亞赴河西判官》詩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帥。
6.出自《閑情偶寄·頤養·行樂》既產嬌花嫩蕊以代美人,又病其不能解語,復生群鳥以佐之。
2.
指副職或任副職者。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
2.出自《論衡·程材》官之立佐,為力不足也;吏之取能,為材不及也。
3.出自《歐陽生哀辭》自詹已上皆為閩越官,至州佐縣令者,累累有焉。
3.
古代軍職名。
1.出自《逸周書·武順》四卒成衛曰伯,三伯一長曰佐,三佐一長曰右……佐必肅,伯必勤,卒必力。
4.
治理。
1.出自《左傳·襄公三年》晉侯以魏絳為能以刑佐民矣。
2.出自《史記·孝文本紀》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
5.
勸。參見“佐食”。亦謂以其他食物助飲或助餐。
1.出自《浮生六記·浪游記快》解衣小酌,嘗鹿脯甚妙,佐以鮮菱雪藕。
2.出自《續孽海花》然后拿起才斟的酒喝干了,佐了一塊肉。
6.
左;左邊。參見“佐券”。
1.出自《廣陽雜記》今我因病以用法,如醫者診病以處方,所以起沉疴如操佐券也。
7.
做。
1.出自《壽陽曲·洞庭秋月》曲實心兒待,休佐謊話兒猜。
2.出自《潘妃曲》疾快來,瞞著爹娘佐些兒怪。
3.出自《詩詞曲語辭匯釋·佐》佐,猶做也;左亦同。《宋百家詩存》葉茵《歸途》詩:“又恐花時成草草,還家插柳佐清明。”佐清明,做清明也。
8.
通“瘥”。參見“佐疾”。
1.出自《呂氏春秋·仲秋》天子乃儺,御佐疾以通秋氣。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呂氏春秋一》佐應讀作瘥,從左從差古字通……然則御瘥疾,與“乃儺”之義正相承。
9.
指輔佐者。
1.出自《墨子·尚賢上》況又有賢良之士……此固國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2.出自《典引》向使子嬰有庸主之才,僅得中佐,秦之社稷未宜絕也。
3.出自《清史稿·禮志六》有清一代,從龍諸佐,蔚起關外。
10.
指次一等,處于陪同地位者。
1.出自《史記·孝武本紀》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
中國三大海峽之一。在遼東半島南端老鐵山岬和山東半島蓬萊角之間。寬約106千米。廟島群島散布其間,把海峽分割為八個水道,以北部的老鐵山水道(水深達78米)為主。渤海通往黃海的門戶。
1.即渤澥。
1.水沸涌貌。
1.湖名。
1.即渤海。
1.大海變成桑田,桑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巨大。
1.水滿涌流。
1.見"渤蕩"。
1.即荸薺。又名烏芋。
1.鴿子。
1.像鴿羽一樣的青黑色。多指優質木炭的顏色。
1.見"鵓鴣"。
又稱鵓鳩”。泛稱斑鳩”。天要下雨時,常在樹上叫,故俗稱水鵓鴣”。
1.蒲公英的別稱。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菜二.蒲公英》。
1.宋代宮妃的一種發式。
1.鳥名。天將雨時其鳴甚急,俗稱水鵓鴣。
1.見"搏弊"。
1.謂人雖疲困,但也自持完成禮儀。
1.拍擊其股。用為歌曲節奏。亦以表示贊嘆或惋惜。
1.即樸刀。宋代話本的一種名目,主要講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一類的英雄故事。
指心臟等的跳動心臟猛烈地搏動。
1.徒手或用刀﹑棒等激烈地對打;奮力斗爭。
1.擊風。謂飛翔。
2.屋翼。
1.見"搏拊"。
1.古樂器名。
2.拍擊。謂鼓掌。
3.亦作"搏撫"。彈奏。
1.即布谷鳥。
1.打虎。亦以喻有勇力或氣勢磅礴。
1.猶捕獲。
1.猛烈沖擊。
1.猶言揪住。
1.打嘴巴。
1.亦作"搏影"。
2.比喻難以捉摸。
1.搏擊攫取。
1.即不借。麻鞋﹑草鞋的別名。一說為皮屨的別名。
1.擺弄。
1.奪取。
1.亦作"搏掩"。
2.擊人取物。一說,為一種賭博,以博戲取人財物。
1.扶桑。借指日本。搏,通"扶"。
1.叩頭。
1.擊殺。
2.搏斗,斗爭。
1.搏擊吞噬。亦以喻打擊陷害或侵略吞并。
1.兩手相拍。表示憤怒或無計可施。
1.狩獵。
1.黃鸝(即黃鶯)的別名。搏,或作"摶"。
1.猶搏膺。
1.見"搏搑"。
1.捶擊胸口。表示憤怒﹑不平或哀痛。
1.見"搏景"。
1.跳躍,跳動。
1.拼搏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