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迷信的人求神加禍于別人。
2.
動詞
盟誓;發誓。
1.
亦作“謯”。
2.
詛咒;咒罵。
1.出自《詩·小雅·何人斯》及爾如貫,諒不我知。出此三物,以詛爾斯。
2.出自《新序·雜事一》一人祝之,一國詛之;一祝不勝,萬詛國亡。
3.出自《智囊補·明智·戚賢》戚賢初授歸安縣,縣有蕭總管,此淫祠也。豪右欲詛有司,輒先賽廟。
4.出自《紅燭·紅豆》我詛了你嗎?我是吐出毒劍底蜂兒,死是我的刑罰。
3.
盟誓。
1.出自《周禮·春官·詛祝》詛祝,掌盟、詛、類、造、攻、說、禬、禜之祝號。
2.出自《左傳·宣公二年》初,麗姬之亂,詛無畜群公子。自是晉無公族
3.出自《文心雕龍·祝盟》及秦昭盟夷,設黃龍之詛;漢祖建侯,定山河之誓。
4.出自《說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帝王有巡狩則紀,因頌功德,一也……有大約劑大詛則紀,主于言信,五也。
4.
祈禱。
1.出自《北征錄》上命譯史讀之,乃祈雨之言也。虜語謂之札達,華言云詛風雨,蓋虜中有此術也。
1.亦作"洋裝"。
2.舊式前膛洋炮。因式樣與土炮不同,故稱。
1.西服。
2.指書的西式裝訂方法。參見"洋裝書"。
3.見"洋莊"。
1.舊指西式裝訂的書籍,裝訂線放在書皮里面。區別于線裝書。
1.即揚子江。
1.外國文字。
1.特別的痛苦。
1.米象類的昆蟲。
1.路祭鬼神,禳災求福。
1.謂鼻露而向上。
1.謂賴以供給。
1.猶盜寇。
1.怪夢。
1.舊時對不順從者﹑敵對者的貶稱。
1.怪鳥。
1.指物類反常的現象。古人認為是不祥之兆。
1.舊指兇邪之氣。
2.比喻兇災﹑禍亂。
1.一種性熱含毒的礦石,即硫砒鐵礦。也叫毒砂。為制砷及亞砷酸的原料,可入藥,亦可殺鼠。
1.指溫泉。
1.猶妖賊,逆黨。
1.邪僻的風俗。
1.邪惡虛妄。
1.兇兆和吉兆。
2.指顯示災異的兇兆。
1.舊謂兇星。多指彗星。
1.猶邪惡。
1.怪誕不經的邪說。
1.反常怪異的現象。
1.妖異的災難。古指天時﹑物類的反常現象。
1.詈詞。舊指以妖言惑眾倡亂的人。
1.猶情知。
1.預兆災變的讖語。
1.怪誕虛妄。
1.妖異邪惡。
1.妖邪﹑怪異。
1.妖邪詭異。
1.怪誕誣罔。
1.怪誕不經之學說。
1.邪說﹔惑亂人心的話。
1.猶吆喝。
1.蟲鳴聲。
1.形容語聲含糊,不清晰。
1.本指腰部。多喻靠山。
1.人的腰和背。多就姿勢而言。亦借指體格。
2.借指心胸氣概。
1.本為腰間所系的包﹐后常泛指個人所得或所有﹐猶私囊。
1.指已從原住地遷出﹐但因某種原因未能報進遷入地的戶口。
1.腰與背。
2.比喻依恃的力量。
1.方言。腰刀。
1.束于腰間的彩巾。參見"腰巾"。
1.語出南朝梁殷蕓《小說》"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后指隨身攜帶的錢財﹐亦泛指擁有的財富。
1.武器名。常佩于腰間﹐故稱。
1.亦作"腰篴"。
2.系在腰間的短笛。
3.指腰懸短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