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代詞
代詞,自己,己身,本人。
2.
副詞
自然;當然。
3.
名詞
(Zì)姓。
4.
介詞
從;由。
5.
代詞
附在單音節動詞前,構成合成動詞。1表示動作由自己發出,并非外力推動。2表示動作由自己發出,并及于自身。
1.
自己;親自。
1.出自《詩·小雅·節南山》不自為政,卒勞百姓。
2.出自《孟子·離婁上》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3.出自《東還》詩自有仙才自不知,十年長夢采華芝。
4.出自《儒林外史》你自心里想,那處熟,就往那處去。
2.
由來;緣由。
1.出自《禮記·中庸》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2.出自《上考功崔虞部書》浮囂之徒,已相與稱曰:“某得矣,某得矣!”問其所從來,必言其有自。
3.出自《瀧岡阡表》俾知夫小子修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4.出自《贈昭毅大將軍》高氏世居畎畝,沒沒于常流,殆與草木共腐,而一旦子孫蕃昌,門地烜赫,以為邦人之榮,推原其自,豈偶然也哉!
3.
開始。
1.出自《韓非子·心度》法者,王之本也;刑者,愛之自也。
2.出自《南史·夷貊傳下·武興》文德弟文度立,以弟文弘為白水太守,屯武興。宋世以為武都王。武興之國自於此矣。
4.
用。
1.出自《書·皋陶謨》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
2.出自《荀子·儒效》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
5.
自然;當然。
1.出自《史記·田單列傳》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自十倍。
2.出自《還黃平素秀才卷》詩如君好風格,自可繼前賢。
3.出自《上神宗皇帝書》谷貴之際,千斛在市,物價自平。一市之價既平,一邦之食自足。
4.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死了,料不要償命,自有人不舍得你死。
6.
本來。
1.出自《論衡·問孔》人之死生自有長短,不在操行善惡也。
2.出自《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
3.出自《水調歌頭》詞月自與人無意,人被月明催老,今古共悠悠。
7.
介詞。由;從。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后盡於人心。
2.出自《漢書·霍光傳》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3.出自《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8.
連詞。雖;即使。
1.出自《莊子·列御寇》自是有德者以不知也,而況有道者乎?
2.出自《漢書·高祖紀下》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
3.出自《日暮》詩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4.出自《西游記》師父,我自持齋,卻不曾斷酒。
9.
介詞。在;于。
1.出自《易·小畜》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2.出自《詩·小雅·正月》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3.出自《答何劭詩》自昔同寮采,於今比園廬。
10.
介詞。由于,因為。
1.出自《易·需》自我致寇,敬慎不敗也。
2.出自《史記·鄭世家》四十一年,助楚擊晉,自晉文公之過無禮,故背晉助楚。
3.出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4.出自《漢書·灌夫傳》嬰夫人諫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后家迕,寧可救邪?”嬰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
11.
連詞。假如。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內外無患,自非圣人,外寧必有內憂。
2.出自《漢書·董仲舒傳》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盡欲扶持而安全之,事在勉強而已矣。
3.出自《能改齋漫錄·事始二》禁天下婦人不得施粉黛,自非宮人,皆黃眉墨妝。
12.
姓。明有自勖。
1.古錦名。
1.裝有茱萸的佩囊。古俗重陽節取茱萸縫袋盛之,佩系身上,謂能辟邪。
1.唐俗重陽節登高宴飲時佐酒的女侍。
1.猶株守。
1.猶根柢,基礎。
1.見"株拘"。
1.殘根斷樹。
1.謂因受株連而被殺。
1.亦作"株駒"。亦作"株枸"。
2.枯樹根。
1.見"株拘"。
1.同一行中相鄰的兩個植株之間的距離。
1.樹樁,木根。
1.木頭與土塊。喻愚昧無知。
1.株連牽累。
1.古代西方少數民族樂名。《周禮·春官·韑韛氏》"韑韛氏掌四夷之樂與其聲歌。"漢鄭玄注"四夷之樂,東方曰韎,南方曰任,西方曰株離,北方曰禁。"一說古代東方少數民族樂名。
2.古舞曲名。
1.廣泛株連。
1.見"株連"。
1.古地名。春秋陳國夏氏封邑,在今河南西華西南。《詩·陳風·株林》"胡為乎株林,從夏南。"朱熹集傳"株林,夏氏邑也。"一說為株邑之野。馬瑞辰通釋"株為邑名,林則野之別稱。昭《續郡國志》曰'陳有株邑,蓋朱襄之地。'"
2.猶樹林,林木。
1.因受連累而被殺。
1.株連蔓引。
2.猶蔓延。
1.指刑杖。
1.見"株蘗"。
1.亦作"株枿"。
2.樹木砍伐后根株生出的枝條。
1.梁上的短柱。
日本語中對股份有限公司的稱謂。株式”是股份,會社”是有限公司之意。
1.從先捕獲的犯人口供中招出的同案犯。
1.一種選種方法。在田間選擇符合優良品種條件的植株,留下來做種子。
1.株連。
1.樹株作的屋柱。形容房屋簡陋。
1.猶獨坐。
2.受牽連而獲罪。
1.能產珍珠的蚌。
2.喻指明月。
1.原為佛經上所說轉輪圣王的七種"王寶"之一,即神珠寶。武則天好佛,自稱"金輪圣神皇帝",亦置"珠寶"等于宮廷。見《翻譯名義集》卷三。
2.珍珠寶石。
3.喻指珠子菊。
4.喻指高貴的事物,高尚的思想。
1.產珠之貝,泛指珍珠寶貝。
2.指白地紅紋的貝殼,可以入藥。珠,通"朱"。
1.泛指華貴的被子。
1.珠串。多形容形似珠串的水珠等。
2.喻人材。
1.珠寶。
1.珍珠與璧玉。
2.喻指皎潔的光輝,光亮。
3.比喻珍貴之物。
1.喻美好事物交相輝映。
1.同"珠璧交輝"。
1.亦作"珠蟞"。
2.龜的一種,其足有珠。
1.見"珠鱉"。
1.即蚌珠,珍珠。蠙,蚌的別名。
2.比喻美好的文辭。
1.即珠簾。
1.珍珠的光彩。
2.泛指燦爛的光彩。
1.圓潤如珠的歌聲。
1.車的美稱。古天子出行夜宿,用以為藩之車◇引申指值夜的警衛士兵。
1.輕細如塵的青砂珠。傳說為仙藥,人服之可長生。
1.見"珠沉玉碎"。
1.亦作"珠沉玉磒"。亦作"珠沉璧碎"。
2.喻女子喪亡。
1.見"珠沉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