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子)一頭插入地里的木棍或石柱。
2.
量詞
件(用于事情、心愿等)。
3.
名詞
(Zhuāng)姓。
1.
亦作“蹖”。
2.
木橛。亦泛指楔入地中的樁柱。
1.出自《大獵賦》下整高頹,深平險谷,擺樁栝,開林叢。
2.出自《漁莊》詩野翁歸醉晚,水沒系船樁。
3.出自淮劇《藍橋會》水深到頸項,身體往上滂,把妹妹望,死活抱住藍橋樁。
4.出自又如:鐵樁;水泥樁。
3.
指樹木等砍伐折斷后殘留在地上的部分。
1.出自《上甘嶺》一只灰色的山雀,飛到坑道外面一棵被炮彈炸斷了的短樹樁上。
2.出自《春潮急》看見尚留存著稻樁、附著少許青苔的田面,已經曬白,起了指縫寬的龜裂。
4.
宋有封樁庫,為儲存備用物的內庫,因亦以“樁”指存儲、儲備。
1.出自《乞趁時收糴常平斛斗白札子》令將累年蓄積錢谷財物,盡樁作常平倉錢物。
2.出自《桯史·大散論賞書》若得銀絹一二萬匹兩,錢引一二十萬,樁在鳳州,有此重賞而虜不破滅無有也。
5.
見“樁科”。正項賦稅外增加的稅捐。
1.出自《元典章·戶部十一·納綿府雜泛》近年以來,有各州官司樁科,一切雜泛逼臨,多有逃移人戶。
6.
見“樁配”。附加攤派,額外攤派。
1.出自《元典章·兵部三·禁止騷擾站赤》燕南河北車站人戶遠年逃竄,有司不肯詣實申報,止是樁配見戶包當。
2.出自《元典章·新集·戶部·職田》各處官司往往不似舊例,卻將公田樁配百姓。
7.
見“樁配”。指額外增收賦稅。
1.出自《元典章·戶部八·辦理合行事理》民間若有門攤課程,止依至元十九年例征收,不得分毫添答,非理樁配。
8.
舊時賭博頭家稱坐莊,或稱做樁。參見“樁家”。
1.出自《謝天香》我將這色數兒輕放在骰盆內……我可便做樁兒三個五。
9.
量詞。猶件,宗。
1.出自《賀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韻見寄》詞斬新換出旗麾別。把當時、一樁大義,拆開收合。
2.出自《西廂記》這樁事都在紅娘身上。
3.出自《儒林外史》晚學生此番卻是奉家祖之命,在杭州舍親處討取一樁銀子。
4.出自《春》大哥定下這樁親事,自然也是為了蕙兒的終身幸福著想。
①設立(店鋪、作坊、工廠等)。②設置(課程)~公共關系課。
1.寬容饒恕。
1.動身;啟程。
1.開庭審問。
1.展現新的面目。
2.指在內容﹑形式﹑風格等方面有所創新。
1.開始啼叫。
1.行駛;車﹑船開往(某地)。
1.菩薩的異名。以能自開覺,又可開他人生信心,故稱◇用作對僧人的敬稱。
熱力學溫標。因這種溫標是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lord kelvin)制定的,所以也叫開氏溫標。
1.指明。
2.展示,顯示。
3.啟示,啟發。
4.指示;寫出來使知道。
釋放(被拘禁的人)~出獄 ㄧ無罪~。
1.離手。
2.開始學武。
3.請人辦事的酬勞。
4.開始動手﹑著手。
1.開導使從善。
1.萌發伸展。
1.黎明。
〈方〉戲弄(人);開玩笑。
1.豁達爽朗。
2.舒暢;爽快。
3.開明;開通。
4.開闊;寬敞。
5.晴朗。
1.可以把水分開的犀牛角。古代傳說中的寶物。
1.唾沫。
2.口吐白沫。
1.泛指長城以內的地區。
1.亦作"口吶"。
2.說話遲鈍。
1.見"口訥"。
1.同"口業"。
1.口中吟詠。
1.內蒙古所產之獸皮。因其以張家口為集散地,故名。
節肢動物口兩側的器官,有攝取食物及感覺等作用。
1.古代的一種人口稅『代指口賦錢。
1.口緊閉。
1.形容緘默不語。
1.猶言嘴硬;說話不讓人。
1.猶口呆目瞪。形容吃驚。
一種樂器,一般上面有兩行并列的小孔,里面裝著銅制的簧,用口吹小孔發出聲響。
口輕1①菜或湯的味不咸我喜歡吃~的,請你少放點兒鹽。②指人愛吃味道淡一些的飲食他~。 口輕2 [kǒuqīng](驢馬等)年齡小~的騾子。也說口小。
1.形容說話刻薄。
1.口張目瞪。形容驚恐。
1.以言語媚人;奉承。
1.見"口若懸河"。
1.口齒伶俐,善辯。
雙唇合攏,中間留一小孔(有的把手指插在口內),使氣流通過而發出的像吹哨子的聲音吹~。
1.口的動作不熟練。
1.猶開口。
2.語氣,口氣。
3.指口音。
4.議論。
〈書〉假托的理由;可以利用的借口貽人~。
1.食物。
2.猶口糧。
1.按人配給的糧食。
1.口舌之事。指進讒言。
指嘴里說的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心口不一致。
1.猶言為心聲。
1.從口授中獲得。
1.人數。
2.指口數粥。
1.舊俗農歷十二月廿五日煮赤豆粥,全家計口而食,稱"口數粥"或"口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