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娤”。
2.
梳妝打扮。
1.出自《說文·女部》妝,飾也。
2.出自《擬行路難》詩形容憔悴非昔悅,蓬鬢衰顏不復妝。
3.出自《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伏,妝成每被秋娘妒。
4.出自《唐語林·賢媛》太宗召妃(徐賢妃)久不至,怒之,因進詩曰:“朝來臨鏡臺,妝罷且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詎能來?”
5.出自《花月痕》疇昔頻頻問起居,每逢晨盧晚妝初。
3.
指女子身上的妝飾。
1.出自《雜詩》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
2.出自《代堂上歌行》雖謝侍君閑,明妝帶綺羅。
3.出自《新婚別》詩羅襦不復施,對君洗紅妝。
4.出自《對雪》詩侵夜可能爭桂魄,忍寒應欲試梅妝。
5.出自《兒女英雄傳》只見那人,一身素妝,戴著孝髫,斜挎張彈弓兒,原來是個女子。
4.
女子妝飾的式樣。
1.出自《上陽白發人》詩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
5.
嫁妝。
1.出自《敦煌變文集·句道興本〈搜神記〉》霍入房中,有一女子,年可十八九矣,并床褥氈被,隨身資妝,不可稱說。
2.出自《聊齋志異·紅玉》衛借舍款婿,便言:“公子無須迎親,待少作衣妝,即令舁送去。”
6.
假裝;裝扮。
1.出自《金線池》你道是性兒淳,我道你意兒村,提起那人情來往佯妝鈍。
2.出自《長生殿·冥追》[叫科]楊玉環,你的魂靈在此。我呵,悄臨風叫他,喚他。[泣科]可知道伊原是我,呀,直恁地推眠妝臥。
3.出自《儒林外史》鮑文卿道:“……記得我出門那日,還在國公府徐老爺里面看了老爹妝了一出‘茶博士’才走的。”
4.出自《紅樓夢》難道必定妝成蚊子哼哼就算美人兒了。
7.
古代云南地區使用貝幣的單位。
1.出自《滇略》〔滇中用貝〕俗名曰蚆,其用以一枚為一妝,四妝為一首,四首為一緡,亦謂之苗,五緡為一卉,卉即索也。
1.謂鵲鳥所報喜訊得以應驗。
1.古代名醫扁鵲之藥。泛指起死回生之藥。
1.謂鵲鳥在夜間因受驚等因而轉移所棲息的樹枝。
1.黑色衣服。傳說中為鬼役所穿,亦指鬼役。
1.可喜的消息。
1.晉干寶《搜神記》卷九載,張顥得山鵲所化的金印,官至太尉,后遂以"鵲印"指得官的喜兆。
2.借指公侯之位。
1.烏鵲的身影。
2.忠于愛情的飛鵲﹐傳說中為半只鏡子所化。
1.鵲之羽毛。
2.借指用鵲的羽毛做成的扇子。
3.指喜鵲。
1.鵲噪,俗謂喜兆。
1.傳說中由喜鵲駕馭的車子。
1.鵲鳴聲。俗謂喜兆。
2.指鼓噪。
1.鵲鳥長距離飛行。
1.形如鵲鳥的酒器。
1.謂能預知境況而早作防備。舊說以為鵲能預知當年風之多少,風多則巢建于低外。語本《淮南子.繆稱訓》"鵲巢知風之所起。"高誘注"歲多風﹐則鵲作巢卑。"
1.在今安徽銅陵至繁昌長江中。鵲頭為銅陵西南鵲頭山,鵲尾為繁昌東北三山。西對無為,為江流險要之處。
1.銀河。
2.指鵲洲,在安徽境內。
1.猶鵲噪。
1.鵲雛;幼鵲。
1.專司采買。
1.官府對茶葉實行征稅﹑管制﹑專賣的措施。
1.宋﹑遼﹑金﹑元時在邊境所設的同鄰國互市的市場。場內貿易由官吏主持,除官營外,商人需納稅﹑交牙錢,領得證明文件方能交易。
1.管理榷場事務的官署。
1.對醋實行征稅。
1.官府對礬實行專賣。
1.榷稅。
1.見"榷酤"。
1.亦作"榷沽"。
2.漢以后歷代政府所實行的酒專賣制度;也泛指一切管制酒業取得酒利的措施。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始榷酒酤,壟斷酒的產銷◇歷代沿之,或由政府設店專賣;或對酤戶及酤肆加征酒稅;或將榷酒錢勻配,按畝征收,等等,用以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1.征收關稅的機構。
1.掌管專賣的官吏。
1.見"榷管"。
1.亦作"榷筦"。
2.謂對鹽鐵等物實行專管專賣。
1.為商賈說合交易并總計其財貨以征稅。
1.專賣貨物。
1.宋代設立的管理貿易和稅收的機構。
1.指國家對黃金實行專賣。
1.即榷酤。
1.即榷酤。
1.唐代對酤戶及酤肆征收的酒稅。
1.征收酒茶稅。亦泛指苛捐雜稅。
1.專舉,特舉。
1.國家專利稅。
1.征收厘金稅。
1.官府對某些物資實行專賣以增加財政收入。
1.專營與征稅。
1.謂大略。
1.謂專賣稅的標準比率。
1.研討。
1.商討辯論。
1.對馬匹實行專賣。
1.專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