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臉上起的褶皺,皮膚松弛后會出現。泛指物體表面受到擠壓而出現的褶紋。
2.
動詞
起皺紋;使有皺紋。
1.
打皺。皮膚因松弛而起紋路。亦指皺紋。
1.出自《普曜經·告車匿被馬品》觀諸幼少皆歸老耄,顏色殞落面皺皮緩,國土財寶一切如化。
2.出自《嘲少年》詩莫道韶華鎮長在,發白面皺專相待。
3.出自《黃幾復自海上寄惠金液三十兩戲答》詩皺面黃須已一翁,樽前猶發少年紅。
2.
衣、物等經折疊而顯出痕跡。
1.出自《南山詩》前低劃開闊,爛漫堆眾皺。
2.出自《儒林外史》屠戶見女婿衣裳后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
3.
收縮;緊蹙。
1.出自《齊民要術·漆》若不即洗者,鹽醋浸潤氣徹,則皺,器便壞矣。
2.出自《采桑子》詞瓊窗春斷雙蛾皺。
3.出自《眼兒媚》詞溶溶泄泄,東風無力,欲皺還休。
4.
用同“?”。固執。
1.出自《菩薩蠻·四月十九日薄暮即事》詞新來情性皺,未敢偎羅袖。
5.
引申為緊縮。
1.出自《慎鸞交·久要》但愿把佳期縮得時光皺,十載更聲并做了一夜籌。
1.亦作"卻去"。
2.后退;離去。
1.亦作"卻卻"。
2.退縮貌。
1.見"卻掃"。
1.亦作"卻扇"。
2.古代行婚禮時新婦用扇遮臉,交拜后去之◇用以指完婚。
1.謂后撤三十里。《呂氏春秋.不廣》"越聞之,古善戰者莎隨賁服,卻舍延尸,彼得尸而財費乏。"高誘注"軍行三十里為一舍。卻舍以緩其尸,使齊人得收之。"一說,猶言使其敵退,讓屋舍以納尸。參閱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
1.亦作"卻生"。
2.死而復蘇。
3.后退貪生。
1.亦作"卻鼠刀"。
2.能驅鼠的刀。宋蘇軾有《卻鼠刀銘》。
1.亦作"卻霜"。
2.古時鮮卑族一種祈暖卻寒的習俗。
1.傳說中的草,又名五味草。食之使人不眠。
1.亦作"卻說"。
2.小說或故事的發端辭,后面往往重提前文說過的事。
1.亦作"卻死"。
2.避死。
3.指卻死香。詳該條。
1.亦作"卻死香"。
2.古代傳說的一種香,能使死者復活。
1.亦作"卻蘇"。
2.死而復生。
1.亦作"卻退"。
2.擊退。
3.后退;撤退。
4.退還。
5.減退。
1.亦作"卻望"。
2.回頭遠看。
1.落下。
1.亦作"卻行"。
2.倒退而行。
3.指能倒走的小動物,如蚯蚓之屬。
1.語本《韓詩外傳》卷五"夫明鏡者所以照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襲蹈其所以安存者,則無異乎卻行而求逮于前人也。"后因以"卻行求前"謂以倒退求前進,比喻方法不對,因而不可能達到目的。亦作"卻行求前"。
1.向后靠。
2.謂既相持又相依。
1.見"卻月眉"。
1.亦作"卻月眉"。
2.唐代婦女眉型之一。
語出《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何哉?”謂拒絕接受別人的饋贈或邀請會顯得不恭敬。多用為客套話。
1.亦作"卻走"。
2.退避;退走。
1.亦作"卻足"。
2.止步。
1.亦作"卻坐"。
2.謂離位。
3.猶靜坐。
1.亦作"埆瘠"。
2.土地瘠薄。
1.見"埆塲"。
1.地瘠薄貌。
1.亦作"愨誠"。
2.恭謹誠實。
1.亦作"愨勵"。
2.篤誠奮勉。
1.亦作"愨訥"。
2.謹慎寡言。
1.亦作"愨善"。
2.樸實善良。
1.亦作"愨實"。
2.樸實。
1.亦作"愨士"。
2.質樸誠實之士。
1.恭謹樸實。
1.亦作"愨愿"。
2.謹慎老實;謹慎善良。
1.亦作"愨直"。
2.樸實耿直。
1.多年生草本植物。稈叢生。葉線形。秋季開花﹐總狀花序﹐綠色或紫色。生于荒野潮濕之處。可作飼料。也可作護堤植物。
出現在面頰、頸部或手背等處的褐色或淡褐色針尖或黃豆樣大小、不高出皮膚表面的斑點。無痛癢感覺,不影響健康,可能與遺傳因素或皮膚對日光紫外線的敏感性有關。
1.見"雀斑"。
1.即雀鷹。
1.古代比冕次一級的禮冠。廣八寸﹐長一尺二寸。如雀頭色﹐赤而微黑﹐故稱。
1.歡欣雀躍。
1.謂行走似雀躍。
1.婦女首飾名。有雀形飾物的釵。
1.清代舉人和生員的冠飾。
1.麻雀﹔小鳥。
1.形容度量狹小。
1.古代形似鳥狀的游船。
1.朱雀桁的簡稱。東晉南朝時建康正南朱雀門外的古浮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