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墳墓。
2.
形容詞
〈書〉大。
3.
形容詞
〈書〉嫡長的;正宗的。
1.
墳墓。
1.出自《周禮·春官·序官》冢人,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
2.出自《論衡·書虛》還而徐君死,解劍帶冢樹而去。
3.出自《祭古冢文》東府掘城北塹,入丈余,得古冢。
4.出自《柳南隨筆》﹝秋谷﹞嘗至吾邑謁定遠墓,遂以私淑門人刺焚于冢前。
5.出自《瓶》詩風過后一片殘紅,把孤墳化成了花冢。
2.
山頂。
1.出自《詩·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
2.出自《文選·潘岳〈射雉賦〉》鳴雄振羽,依于其冢。
3.出自《蠻子朝》詩夜防鈔盜保深山,朝望煙塵上高冢。
3.
大。參見“冢君”。
1.出自《逸周書·商誓》爾冢邦君,無敢其有不告,見于我有周其比。
4.
嫡長;首領。參見“冢子”、“冢婦”、“冢宰”。
1.出自《禮記·內則》父沒母存,冢子御食。
2.出自《左傳·閔公二年》大子奉冢祀社稷之粢盛,以朝夕視君膳者也,故曰冢子。
3.出自《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
4.出自《先祖府君墓志銘》是生我祖,諱益,字進之,為冢子。
5.出自《禮記·內則》冢婦所祭祀賓客,每事必請於姑。
6.出自《扶風郡夫人墓志銘》﹝夫人﹞為司徒侍中莊武公之冢婦。
7.出自《紅樓夢》邢夫人雖說是冢婦,仗著悲戚為孝四個字,倒也都不理會。
8.出自《書·周官》冢宰掌邦治,統百官,均四海。
9.出自《詩·大雅·云漢》鞫哉庶正,疚哉冢宰。
10.出自《明史·職官志一》﹝吏部﹞尚書掌天下官吏選授、封勛、考課之政令,以甄別人才,贊天子治。蓋古冢宰之職,視五部為特重。
11.出自《太常公家傳》攀龍后為都御史,言之冢宰趙南星,即家起公為太僕卿。
5.
做領袖,引申為統領,統率。
1.出自《能改齋漫錄·記事一》蓋丁之才術,乃唐李贊皇之流,勛多而德寡,任智而鮮仁,可以佐三事,不可以冢庶僚。
1.北魏僧官管轄的民戶。僧祇戶除向僧官輸粟外,不向官府供輸賦役。北周武帝消滅寺院,這些人戶改為一般編戶。
1.僧祇戶向僧曹輸納的谷物。參見"僧祇戶"。
1.即僧卻崎。
1.佛寺中敲擊以集僧眾的鳴器或缽形銅樂器。亦指擊磬聲。
1.僧衣。
1.梵語的音譯。意譯"數論"。古代印度哲學的一派。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客觀存在的"自性",其中包含互相矛盾配合的三"德",因而轉變為二十三諦;此外還有絕對的"神我",以上合共二十五諦,即宇宙的一切。經典《數論頌》有真諦漢譯本,名《金七十論》。
1.梵語的譯音。僧尼五衣之一。為一種覆肩掩腋衣。
1.出家的佛教徒。
1.佛寺。
1.僧人的住所。
2.指寺院。
1.僧寺。
1.佛教的歷史。
1.蠑螈的別名。
1.比喻強者并吞弱者。
1.長蛇封豕。比喻貪殘害人者。語出《左傳.定公四年》"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晉杜預注"言吳貪害如蛇豕。"
1.亦作"蚮市"。
2.傳說中鮫人的市集。
1.形容彎曲起伏之狀。
1.喻小害能壞大事。
1.如蛇狀的一種書法。
1.蛇與鼠。
2.喻失意者。
1.蛇床的別稱。
1.猶蛇足。
1.指蛇蝎之毒。蛇之毒在牙咬﹐蝎螫毒在尾刺﹐故稱。亦泛指毒害人的東西。
1.如蛇之倒退而行。常用以喻險地難行。
1.蛇脫下的皮。筒狀﹐半透明﹐可入藥。
1.《山海經.海內南經》"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后以"蛇吞象"形容貪婪之甚。
1.如蛇之蜿蜒。
1.草名。可治蛇毒。
1.綿延曲折貌。
2.從容自得貌。
1.蛇身的花紋。
1.神話中的山名。
1.比喻眾人沒有首領﹐就不能有所動作﹐做不成事情。
1.蛇的唾液。
1.亦作"蛇銜"。
2.即蛇含。
3.謂蛇銜珠報恩。典出《淮南子.覽冥訓》"隋侯之珠"漢高誘注"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之﹐后蛇于江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蓋明月珠也。"
1.即蛇銜。
1.謂野獸出沒的地方。
1.蛇與蝎子。比喻可怖的事物或狠毒的人。
1.蛇蝎心﹐菩薩嘴。形容內心惡毒﹐口頭仁慈﹐心口不一。
1.亦作"蚮行"。
2.像蛇一樣伏地爬行。
3.像蛇一樣蜿蜒曲折地前進。
1.比喻行動極為謹慎隱蔽。
1.形容膽小謹慎。
1.亦作"蚮形"。
2.如蛇曲折延長的形狀。
1.禮花的一種。
1.泛指蛇類。
1.蛇為妖孽。
1.治蛇咬傷的藥。
1.亦作"蛇醫"。
2.蠑螈的別名。
3.指專治蛇咬傷的醫生。
1.即蛇舅母。
1.蛇與蜥蜴。泛指毒蟲。
1.蛇與蚯蚓。
2.比喻書寫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