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阻塞不通。
1.
堵塞;閉塞不通。
1.出自《詩·豳風·七月》穹窒熏鼠,塞向墐戶。
2.出自《莊子·秋水》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
3.出自《呂氏春秋·季秋》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窒。
4.出自《說苑·敬慎》吾嘗見高山之崩,深谷之窒。
5.出自《宋史·劉锜傳》嘗從仲武(劉仲武)征討,牙門水斛滿,以箭射之,拔箭水注,隨以一矢窒之。
6.出自《法言?寡見》晦斯光,窒斯通,亡斯有,辱斯榮,敗斯成。
2.
抑制;遏止。
1.出自《上門下裴相公書》且曩時之窒合下及小生者,豈不以合下疏有“居安思危”之字為抵忌,對上以河南縣尉非貶官為說乎?
2.出自《釋怨》愿窒隙以雕譚,庶追歡而寵誼。
3.
障礙物。
1.出自《丞相答剌罕贈謚制》廓神明之蘊,有窒皆通。
2.出自《明史·河渠志一》至決口,去窒沉艦,壓以大埽。
4.
通“恎”。乖戾;執拗。
1.出自《論語·陽貨》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2.出自《原強續篇》夫所惡於虛驕恃氣者,以其果敢而窒,如醉人之勇,俟其既醒,必怯懦而不可復作者也。
5.
通“室”。房屋。
1.出自《墨子·號令》外空窒盡發之。
2.出自《隸釋·漢韓敕修孔廟后碑》庫窒中郎。
6.
引申為抵觸;矛盾。
1.出自《滹南詩話》又云:“婷婷嫋嫋,恰近十三余。”夫近則未及,余則已過,無乃相窒乎?
7.
通“恎”。恐懼。參見“窒惕”。
1.出自《易·訟》《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
2.出自《璞堂雜識·窒惕》《損》象傳“君子以懲忿窒欲”,《釋文》引孟本作恎……《廣雅·釋詁二》:“恎,懼也。”是恎有懼義。
1.見"干蘭"。
1.即干血癆。
1.即干爹。
1.干旱和水澇。
牛奶等發酵、凝固制成的食品。
1.無雨伴隨的雷。
1.白白地牽累。
(天氣)干燥而寒冷。
用錢代替禮品送的禮。
1.治理;料理。
2.謂干練有理事之才。
1.謂堪任其事的能力。
2.古代一種供官吏役使的奴仆。
3.指體力強健。
1.騷擾。
1.本指古代一種地位低下的官吏。亦泛指負責具體事務或辦事老練的官吏。
1.謂觸犯法令而獲罪。
牽連。
又有才能又有經驗他的確是一個精明~的人才。
預先做好的供外出食用的干的主食,如炒米、炒面、饅頭、烙餅等。有的地區也指在家食用的干的面食,如饅頭、烙餅等。
1.辦理了當;理事果決了當。
1.干燥熾熱。
因干燥而裂開土地~ㄧ嘴唇~ㄧ在北方,竹器容易~。
1.上天。
2.陽剛的精氣。
1.亦作"干陵"。
2.干犯欺凌。
1.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在陜西干縣梁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陵前排列大型石人﹑石獸﹑華表等石刻,其中著名的有翼馬﹑石獅﹑述圣記碑和無字碑等,是唐代造型藝術的代表作品。解放后,對干陵的一些陪葬墓進行了發掘,如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及章懷太子墓等,發現了極為精美的壁畫﹑線雕畫和大量的陶俑等歷史文物。
1.虔劉。劫掠;殺戮。
同一水系內全部支流所流注的河流。也叫主流。
把固體燃料和空氣隔絕,加熱使分解,如煤干餾后分解成焦炭、焦油和煤氣。也叫碳化。
1.《易.干》"九五,飛龍在天。"《干》卦第五爻為天子在位之象,因以"干龍"喻帝王。
1.干櫓,盾牌。
2.喻護身的東西。
1.小盾大盾。亦泛指武器。
1.主要路線;干線。
1.猶入呂。古稱律為陽,呂為陰,故以"干呂"謂陰氣調和。
1.即陽律。指十二律中的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
1.指治事的才能與謀略。
1.天網。比喻帝王廣收人才的措施。
1.凈得。
干什么您~說這些話?ㄧ你問這件事~?
1.亦作"干縵"。
2.即紗籠。用棉布制成的圍在腰部以下的一種服飾。
1.旌旗的一種。以旄牛尾飾旗竿,作為儀仗。
2.《詩.墉風》篇名。《詩序》謂此詩是贊美"衛文公臣子多好善,賢者樂告以善道也。"
1.觸犯;冒犯。
1.投機圖利。
2.指僥幸之利。
3.冒險僥幸。
4.貪求;貪得。
5.侵吞公家或別人的財物。
1.請托;請求。
1.謂諂媚求寵。
1.謂辦事干練敏捷。
1.求取名位。
1.干犯名教和道義。
1.猶天命。
1.見"干鏌"。
1.干略。
1.不喂奶的保姆。
1.指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