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整齊;有條理。
2.
名詞
〈書〉俸祿,也指官的品級
3.
名詞
(Zhì)姓。
4.
量詞
量詞,十年為一秩。
5.
名詞
〈書〉次序。
1.
亦作“豑”。亦作“豒”。
2.
俸祿。
1.出自《周禮·天官·宮伯》行其秩敘。
2.出自《左傳·莊公十九年》王奪子禽、祝跪與詹父田,而收膳夫之秩。
3.出自《晏子春秋·雜上八》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無室者,論而共秩焉。
3.
常。
1.出自《詩·小雅·賓之初筵》是曰既醉,不知其秩。
2.出自《禮記·王制》九十日有秩。
4.
官職;品位。
1.出自《左傳·文公六年》委之常秩。
2.出自《晉書·卞敦傳》竟以畏懦貶秩三等。
3.出自《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詩秩卑俸薄食口眾,豈有酒食開容顏。
4.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明宗天歷二年》大都立奎章閣學士院,秩正三品。
5.
十年為一秩。
1.出自《思舊》詩已開第七秩,飽食仍安眠。
2.出自《醒世恒言·小水灣天狐貽書》年逾六秩,已不為夭。
6.
祭祀。
1.出自《魏書·高祖紀》戊寅,帝以久旱,咸秩群神。
7.
通“迭”。更迭;依次。
1.出自《管子·國蓄》故人君御谷物之秩相勝,而操事於其不平之間。
8.
次序。
1.出自《書·洛誥》周公曰:“王,肇稱殷禮。祀于新邑,咸秩無文。”
2.出自《逸周書·糴匡》凡美不修,余子務穡,於是糾秩。
9.
指授職。
1.出自《張慎修等改官》秩以省寺之官。
1.明代宮中監官典簿奉旨拷打內犯的處所。
1.閭里的門。古代同里的人家聚居一處,設有里門。
2.指稱鄉里。
里邊。
1.猶鄉里。
1.明代賦役法,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長;馀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每年輪流由里長一人﹑甲首一人,催征租稅;凡十年一周,曰排年。某一年輪值充當的里長,稱"里排"。清初仍之。
1.猶鄉親。
1.鄉里的耆老。
1.古時鄉里集會交易的處所。
1.俚俗的歌曲。
1.同里的人,同鄉。
2.里中主事者。
3.俚人,鄙俗的人。
1.謂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與仁人為鄰。
1.舊指鄉里間的知識分子。
1.方言。指深山鄉間。
1.私人住宅。
2.指家鄉。
3.借指同鄉里的人。
1.古代里中祭祀土地神的處所。
2.借指鄉里。
1.即里行。
1.明初賞賜富裕耆老的爵名。
1.方言。里頭,里面。
1.鄉試的別稱。
1.穿通。
1.清徹明亮。
2.清晰響亮。
3.謂性格開朗﹑爽直。
1.古代稱黎族人。
又名金邊湖”。柬埔寨最大淡水湖。雨季時湄公河水排入湖中,湖面達1萬平方千米,水深約10米。干季時湖水流入湄公河,湖面縮小到3000平方千米,水深僅1米。盛產淡水魚〓周盛產稻米。
1.連接相通。
1.古代對我國南方仡佬族等少數民族的蔑稱。
1.透徹地領悟。
1.古代以刻漏計時,因以借指時間。
1.古代對南方少數民族的蔑稱。
1.通曉;明了。
2.通亮。
1.洞察昏暗之處。比喻目光銳利,看得深遠。
2.通曉鬼神之道。
3.指幽深之處。
4.志怪小說集《洞冥記》的省稱。
1.傳說中的仙草名。
1.敞開。
1.明白透徹﹑融會貫通。
1.貫通貌。
2.穿透貌。
3.清楚明了貌。
4.通亮貌。
5.亦作"洞燃"。火熊熊燃燒貌。 6.心地坦白磊落貌。 7.空虛貌。 8.象聲詞。
1.見"洞然"。
1.見"洞若觀火"。
1.深入。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1.融會貫通﹑心領神會。
2.道教神名。
1.通曉;透徹了解。
1.猶透視『代以來方士所自稱的能看見非肉眼所見事物的特異功能。如傳說扁鵲能隔墻見人,由吾道榮能見萬里之外的事物等。
2.看透,透徹地了解。
1.仙人所居之處。亦指隱土居住之室。
1.徹底消解。
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現在多用來指引人入勝的境地別有~。
道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現泛指名山勝境。
1.指一種注酒之物。
1.洞天瓶的別稱。詳"洞天缾"。
1.廣闊的庭院。
2.湖名。即洞庭湖。
3.湖名。太湖的別名。
4.山名。在江蘇省太湖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莫厘山﹑胥母山﹑元明后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包山。
1.酒名。以黃柑釀就。
2.詞碑名。即《沁園春》。詳"沁園春"。
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面積2740平方千米。北納經松滋、太平、藕池等處分泄的長江水;南、西有湘、資、沅、澧四支流匯入。在岳陽城陵磯匯入長江〗運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