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由植物的主干上分出來的莖條。
2.
量詞
用于樹枝或帶枝的花朵。
3.
同“支”。
4.
名詞
(Zhī)姓。
1.
植物主干旁生的莖條。
1.出自《詩·檜風·隰有萇楚》隰有萇楚,猗儺其枝。
2.出自《莊子·逍遙游》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3.出自《論衡·自紀》豐草多華英,茂林多枯枝。為文欲顯白其為,安能令文而無譴毀?
4.出自《題張十一旅舍·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
5.出自《〈朝花夕拾〉·小引》書桌上的一盆“水橫枝”……只要浸在水中,枝葉便青蔥得可愛。
2.
分支的;由主體所派生出來的。參見“枝水”、“枝路”。
1.出自《管子·度地》水有大小,又有遠近,水之出於山而流入於海者,命曰經水;水別於他水,入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
2.出自《偶作》詩門前數枝路,路路車馬鳴。
3.出自《強鄰環伺謹陳愚計疏》必有自集公司依干路以筑枝路者,不必官為籌款。
3.
古代指嫡長子以外的宗族子孫。
1.出自《左傳·莊公六年》《詩》云“本枝百世”。
2.出自《荀子·儒效》周公歸周反籍焉,明不滅主之義也……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
4.
分散。
1.出自《易·系辭下》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
2.出自《荀子·解蔽》心,枝則無知,傾則不精,貳則疑惑。
3.出自《新唐書·哥舒翰傳》吐蕃盜邊,與翰遇苦拔海。吐蕃枝其軍為三行,從山差池下。
4.出自《姜齋詩話》所謂矩矱者,意不枝,詞不蕩,曲折而無痕,戌削而不競之謂。
5.
冗散;多余。參見“枝官”。
1.出自《韓非子·和氏》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絕滅百吏之祿秩,損不急之枝官,以奉選練之士。
2.出自《表異錄·職官》《書》云尸位,《詩》曰素餐,南君謂之荒飽,吳起謂之枝官。
3.出自《甕牖馀談·南楚雙忠傳》吳君職司學校,不過一備位枝官耳。
6.
支持,支撐。
1.出自《左傳·桓公五年》秋,王以諸侯伐鄭,鄭伯御之。王為中軍;虢公林父將右軍,蔡人、衛人屬焉;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蔡衛不枝,固將先奔。
2.出自《北史·裴政李諤等傳論》大廈之構,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
3.出自《寄贈胡先生》吾愿圣帝營太平,補葺廊廟枝傾頹。
4.出自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謂陳軫章》齊兵又進,子來救寡人可也;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枝。
7.
小木柱。
1.出自《史記·項羽本紀》莫敢枝梧
8.
猶擬。比劃。
1.出自《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桓公朝天下,會諸侯,曹子以一劍之任,枝桓公之心於壇坫之上。
9.
量詞。用于帶枝、桿之物。
1.出自《華光省中夜聞城外搗衣詩》衣薰百和屑,鬢插九枝花。
2.出自《長恨歌》梨花一枝春帶雨,含情凝睇謝君王。
3.出自《浣溪沙》詞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凍梅花。
4.出自《儒林外史》前面畫木耐的像,手里拿著一枝紅旗,引著馬,做勸農的光景。
10.
通“肢”。四肢。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2.出自《荀子·儒效》行禮要節而安之,若生四枝。
3.出自《元和圣德詩》腹敗枝披,不敢保聚,擲首陴外,降幡夜豎。
11.
通“支”。干支之支,地支。
1.出自《后漢書·律歷志上》記稱大橈作甲子
12.
量詞。用于歌曲。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沈月卿坐在我背后,我回頭一看……只見他和了琵琶,唱了一枝小曲。
13.
量詞。猶支。多用于部族支派,隊伍。
1.出自《明史·云南土司傳一·蒙化》左伽從征麓川,戰于大侯……所部江內諸蠻,性柔,頗馴擾;江外數枝,以勇悍稱。
2.出自《花邊文學·“徹底”的底子》不過還可以另外請一枝救兵來,也就是辯解。
3.出自《前茅·前進曲》前進!前進!前進!我們雖是枝孤軍,我們有無數后盾。
14.
量詞。猶根,棵。用于桿狀物。
1.出自《老學庵筆記》笻竹杖,蜀中無之,乃山徼外蠻峒。蠻人持至瀘敘間賣之,一枝才四五錢。
2.出自《履園叢話·夢幻·賀氏第》檻外老梧一枝,風過蕭蕭有聲。
3.出自《故事新編·奔月》﹝他﹞大聲向使女們叱叱咤道——”拿我的射日弓來!和三枝箭!“
15.
指干莖分杈。
1.出自《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6.
引申為抵御,抵抗。
1.出自《新序·善謀上》王(秦昭王)破楚以肥韓魏於中國,而勁齊、韓、魏之強,足以枝於秦。
1.比喻人目光炯炯有神。
1.高峻險要之地。
1.亦作"巖芯"。
2.進行地質勘探時,用管狀機件從地層中取得的柱狀巖石標本。
1.見"巖心"。
1.山洞。
2.峰巒。
1.即巖屋。
1.亦作"嵓穴"。
2.山洞。
3.指巖穴之士。
1.指隱士。古時隱士多山居,故稱。
1.亦作"嵓岈"。
2.見"巖芽"。
1.見"巖崖"。
1.亦作"巖崖"。亦作"巖厓"。
2.山崖。
3.形容性格孤高。
1.亦作"巖巖"。亦作"嵓嵓"。亦作"嵒嵒"。
2.高大;高聳。
3.威嚴。
4.開張貌。
5.形容瘦削柔弱。
1.地殼中沉積成層的鹽,由古代海水或湖水干涸后形成。也叫礦鹽。
1.巖石的縫隙。
1.山腰。
1.山的深處。
1.見"巖窔"。
1.亦作"巖穾"。
2.山的深處。
3.幽深貌。
1.亦作"嵓野"。
2.傅巖之野。語本《書.說命上》"王庸作書以誥曰'以臺正于四方,惟恐德弗類,茲故弗言。恭默思道,夢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審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說筑傅巖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諸其左右。"后用以指隱士所居之處或山野。
1.險要的城邑。
1.山崖。
1.高而險的山崖。
1.山巖幽深偏僻。
2.隱居山中。
1.高大的房屋。
1.山巖幽深處。
1.石窗。
1.巖石構成的島嶼。
1.猶山雨。
1.形容山高而不平。
2.指高而不平的山。
1.亦作"嵒齬"。
2.險峻不齊。
1.山巖上的樹蔭。
1.猶山水;巖下澤邊。
1.猶景仰。謂宰輔德行高尚,為眾人所仰慕。語出《詩.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巖巖≌赫師尹,民具爾瞻。"
1.見"巖嶂"。
1.見"巖嶂"。
1.亦作"巖鄣"。亦作"巖障"。
2.直如屏障的高山。
1.山腳。
1.語出《史記.殷本紀》"﹝帝武丁﹞得說于傅險中。是時說為胥靡,筑于傅險。見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與之語,果圣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司馬貞索隱"舊本作'險',亦作'巖'也。"后以"巖筑"指傭工。
1.山腳。
1.亦作"嵒崒"。
2.峻險貌。
1.亦作"嵓阻"。
2.指險阻之處。
1.不平。
1.靠近邊境一帶。
2.把窄條的布或絳子等縫在衣物邊上。
1.亦作"?波"。
2.順著水流。亦指順流而下的水波。
3.比喻承襲過去的事物。
1.謂循其流以求其源。喻深究事物之本末。語出晉陸機《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波而討源。"
1.亦作"?才受職"。
2.根據人的才能授以相稱的職務。
1.相沿脫漏。
1.因襲舊制與創新制法。
1.猶沿途。
1.亦作"?牒"。
2.謂官員隨選補之文牒而調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