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烤。
2.
動詞
〈書〉熏陶。
3.
名詞
〈書〉烤熟的肉。
4.
名詞
〈書〉肴饌;菜肴。
5.
名詞
(Zhì)姓。
1.
亦作“熫”。
2.
烤熟的肉食。
1.出自《詩·小雅·楚茨》為俎孔碩,或燔或炙。
2.出自《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3.出自《俠客行》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3.
燒灼。
1.出自《漢書·戾太子劉據傳》乃斬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
2.出自《送孟東野序》水之無聲,風蕩之鳴。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3.出自《老殘游記》若用此香將文火慢慢的炙起來,無論你醉到怎樣田地,都能復活。
4.出自《我所知道的康橋》你的執著,令每一個讀到這的人不能不深深動容。不是為康河之美,而是你炙人的癡情。
4.
曝曬。
1.出自《石鼓歌》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護煩揮呵。
2.出自《書信集·致李秉中》當漂流中,孩子忽染疹子,任其風吹日炙,不予診視,而竟全愈。
5.
烘烤;烘干。
1.出自《東觀漢記·光武帝紀》馮異抱薪,鄧禹吹火,帝對灶炙衣。
2.出自《春賦》更炙笙簧,還移箏柱。
3.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十一》急入其廚,索火炙衣。
6.
點燃。
1.出自《鷓鴣天·霜夜》詞醺著酒,炙些燈,伴他針線懶成眠。
2.出自《賀新涼·宣城壽季永弟》詞西風畫角高堂暮,炙銀燈、疏簾影里,笑呼兒女。
7.
熏陶;受到熏陶或教誨。
1.出自《孟子·盡心下》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2.出自《送鄭十校理序》愈事相公……三為屬吏,經時五年,觀道德於前后,聽教誨於左右,可謂親薰而炙之矣。
3.出自《鄭處士墓碣銘》望之溫雅可慕,炙其言論愈久,而益深至。
4.出自《紅樓夢》久仰芳名,無由親炙,今日見面,真是謫仙。
8.
中藥制法之一。把藥材和液汁輔料同炒,使輔料滲入藥材之內。
1.出自《本草綱目·序例一·十劑》其制藥炮、熬、煮、炙。
2.出自《紅樓夢》炙甘草八分。
3.出自《天津日報》另一方面是藥物之間相互配合起協同作用,起到增強療效的效果,如款冬花和紫菀等化痰止咳作用的藥物,經蜜炙后其作用增強。
9.
通“跖”。腳掌。
1.出自《呂氏春秋·本味》肉之美者,猩猩之唇,獾獾之炙。
10.
烤。
1.出自《詩·小雅·瓠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2.出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十二·西門行》飲醇酒,炙肥牛。
3.出自《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僧瀹茗炙面為餌以啖客。
4.出自《湖山懷舊錄》僧乃災刀炙字于上,文曰:某月日某某太太或某小姐放生,自此以后,竹即不得砍伐,聽其老死。
11.
引申為肴饌。
1.出自《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2.出自《聊齋志異·羅剎海市》酒炙數行,龍君執爵向客。
3.出自《聊齋志異·張鴻漸》酒炙豐美,似所夙備。
4.出自《且介亭雜文·拿來主義》要不然,則當佳節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
12.
引申為照射。參見“炙背”。
1.出自《悅晴》詩朝霞炙瓊樹,夕景映玉枝。
2.出自《在西湖——抗戰結束那一天》坐船送他們到了那邊,時間已近正午,陽光炙得人軟洋洋地,西泠飯店蹲在山腳上寂靜無聲。
1.見"堂上"。
1.謂學校學生。
1.唐時政事堂的公膳。據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載,每朝會罷,宰相百僚會食都堂,故名。
2.泛指公署膳食。
1.廳堂與臺階。戺﹐階旁斜石。指堂前。
1.謂于正廳祭祀祖先之事。
2.審理案件之事。因在公堂上舉行,故名。
1.科舉制稱府(州)學考試。
1.廳堂和內室。
2.指母與妻。
1.明清時中央各行政官署的泛稱。亦指各署的長官。
2.佛寺中知事僧及其居所之稱。因知事司僧堂庶務,故稱。
1.猶殿堂。
①形容強大有氣勢勿擊堂堂之陣。②形容人容貌出眾堂堂儀表。
1.形容身材魁偉,相貌出眾。
1.形容強大嚴整。語出《孫子.軍爭》"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杜佑注"正正者,整齊也;堂堂者,盛大之貌也。"
2.光明正大。
1.亦稱"堂帖子"。
2.唐時宰相簽押下達的文書。
1.見"堂帖"。
1.見"堂頭和尚"。
1.僧寺住持。
1.禪頭。位僅次住持,而居諸首座之最上,故名。又稱"前堂首座"。
1.亦作"堂涂"。亦作"堂途"。
2.堂下至門的磚路。
1.見"堂涂"。
1.顯示公堂威風的呼喊之聲。
1.明清時縣里的屬員對知縣的尊稱。
1.正屋。
1.亦作"堂?"。
2.堂及四周的廊屋。亦泛指屋宇。
3.比喻作品的意境和規模。
1.堂兄弟的兒子,即堂侄。
1.復姓。春秋時吳夫?奔楚,楚昭王封于堂溪,為堂溪氏。見《左傳.定公五年》。《漢書.儒林傳.顏安樂》有堂溪惠。
2.劍名。參閱《廣雅.釋器》。
1.戲曲劇種。流行于湖北巴東﹑五峰等地,多為群眾業余演出。演皮黃戲劇目,也演部分民間小戲。
1.宮殿﹑廳堂階下。
2.殿堂下的人。借指侍從。
3.神名。
1.同祖的兄弟。晉人稱同堂兄弟。唐時稱堂兄弟。
1.謂優裕﹐充足。
2.封建時代我國婦女有纏足陋習﹐清末始禁纏足﹐因謂未纏裹之天然足為天足。
1.皇族。
1.高遠﹐如天之阻隔。
2.猶天險。
3.高山。
1.《文選.張衡》"昔者大帝說秦繆公而覲之﹐饗以鈞天廣樂。帝有醉焉﹐乃為金策錫用此土而剪諸鶉首。"李善注引虞喜《志林》曰"喭曰'天帝醉秦暴﹐金誤隕石墜。'"后因以"天醉"比喻世事混亂。
2.謂不飲酒卻兀然無知。
1.道教對所奉天神中最高貴者的尊稱。如元始天尊﹑玉皇天尊等。
2.佛教稱佛為"天尊"。
1.猶天造﹐天生。謂自然形成。
1.亦作"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2.強調自作的罪孽﹐無法逃避懲罰。
1.上天賜福。
2.皇位﹐國統。
3.指天子。
1.帝座。指天子。
1.傳說中的楚國女神。
1.周官龜人所掌六龜之一。
2.星名。
1.謂增添下酒菜肴。
1.修補;增添。
1.我國北方農村節日。于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吃黍米糕,過添倉節。
1.宋制,凡授正官,皆作計給祿俸的虛銜,實不任事。內外政務則于正官外另立他官主管﹐稱"差遣"。凡于差遣員額外增添的差遣,叫"添差"。
1.指鐵路列車運行中,規定值勤人員之外的職工,隨車參加乘務組的工作。其目的是學習﹑協助﹑研究或指導乘務工作。
1.增加傳訊與案件有關的人到場提供情況。
1.見"添油加醋"。
1.增設的副職。
1.添加。
1.唐盧仝生子,取名"添丁",意謂為國家添一丁役(服力役的壯丁)。唐韓愈《寄盧仝》詩"去年生兒名添丁,意令與國充耘耔。"后引申為生男孩。
1.五代時稱資助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