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蹛”。
2.
積聚;凝結;積壓。
1.出自《周禮·地官·廛人》凡珍異之有滯者,斂而入于膳府。
2.出自《思友人》詩情隨玄陰滯,心與回飆俱。
3.出自《乞制置三司條例》市之不售,貨之滯于民用,則吏為斂之,以待不時而買者。
3.
指積壓的事物。
1.出自《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那官人為官清正,單吃德化縣中一口水。又且聽訟明決,雪冤理滯,果然政簡刑清,民安盜息。
4.
靜止;停止。
1.出自《淮南子·原道訓》是故能天運地滯,輪轉而無廢。
2.出自《鷦鷯賦》棲無所滯,游無所盤。
3.出自《續書譜》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欲不滯,滯則不遒。
5.
逗留;耽擱。
1.出自《藝文類聚》廓羈旅兮滯野都,愿御北風兮忽歸徂。
2.出自《送李秀才歸荊溪》詩楚王宮去陽臺近,莫倚風流滯少年。
3.出自《己酉正月三去祖國舍弟太素逾河送別愀然賦此》詩欲滯臨風棹,奄忽逝若飚。
4.出自《雜詩》吳會非我鄉,安能久留滯。
6.
久,長期。參見“滯積”。
1.出自《長安夜雨》詩滯雨通宵又徹明,百憂如草雨中生。
2.出自《七發》當是之時,雖有淹病滯疾,猶將伸傴起躄,發瞽披聾而觀望之也,況直眇小煩懣,酲??病酒之徒哉!
7.
局限;拘泥;固執。
1.出自《楚辭·漁父》圣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2.出自《檄吳將校部曲文》說誘甘言,懷寶小惠,泥滯茍且,沒而不覺。
3.出自《別爾贍書》故良知不滯於見聞,而亦不離於見聞。
8.
遲緩;遲鈍。
1.出自《為顧彥先贈婦》詩隆思辭心曲,沈歡滯不起。
2.出自《金史·宗尹傳》卿年少壯,而心力多滯。
3.出自《孟子·公孫丑下》三宿而后出書,是何濡滯也。
4.出自《夜》從她那動作的滯鈍以及步履的沉重,又見得她確實有點衰老了。
9.
滯澀,阻礙,不流暢。
1.出自《文選·宋玉〈高唐賦〉》九竅通郁,精神察滯。
2.出自《三國志·蜀志·李嚴傳》亮亦與達書曰:“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
3.出自《藝文類聚》眾法共通,無礙無滯。
4.出自《國老談苑》太宗一日寫書,筆滯,思欲滌硯中宿墨。
5.出自《題許明介〈急就帖〉》﹝舊傳淳化木本﹞為字重而不滯,與石刻異。
10.
指不舒展。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及看公面上氣色有滯,當有憂虞。
11.
疑難,不易通曉。
1.出自《后漢書·儒林傳下·謝該》河東人樂詳條《左氏》疑滯數十事以問,該皆為通解之。
2.出自《魏書·李琰之傳》安豐王延明,博聞多識,每有疑滯,恒就琰之辨析,自以為不及也。
12.
指捍格不通。
1.出自《〈春秋谷梁傳解〉序》經以必當為理,夫至當無二,而三傳殊說,庸得不棄其所滯,擇善而從乎!
2.出自《高僧傳·譯經中·鳩摩羅什》自大法東被,始於漢明,涉歷魏晉,經論漸多,而支竺所出,多滯文格義。
13.
遺落,遺漏。
1.出自《詩·小雅·大田》彼有遺秉,此有滯穗。
2.出自《省試策問》昔常袞當國,雖盡公守法,而賢愚同滯,天下譏之。
14.
廢,廢置不用。
1.出自《國語·楚語下》夫民氣縱則底,底則滯,滯久而不振,生乃不殖。
2.出自《難宅無吉兇攝生論》今形象著明,有數者,猶尚滯之。
3.出自《文選·陸機〈文賦〉》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滯,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15.
指廢置不用的人。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八年》逮鰥寡,振廢滯,匡乏困。
1.《公羊傳.隱公元年》"元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后以"一元復始"為新的一年的開始。并常以下句"萬象更新"合成春聯,今人亦偶用之。
1.由多樣向單一發展;由分散向統一發展。亦特指集中統一。
與二元論”、多元論”相對。主張世界的本原只有一個的哲學學說。有唯物主義一元論和唯心主義一元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
1.隱語。指瓦松。
1.一個圓形。
2.一丸。
3.貨幣單位。通作一元。
1.佛教用語。一種機緣或因緣。
2.表數量。用于袈裟。
1.謂有緣相合。
兩院制”的對稱。議會只設一個議院,由它行使議會全部職權的制度。芬蘭、丹麥、新加坡、突尼斯等國采用。主張者的理由是公意只有一個,不必設立兩院;且一院辦事便捷,容易通過法案,可節約人力、物力、財力。
1.一年的第一月。
2.一個月。
3.第一個月。
詩歌。李瑛作。1977年發表。作品抒寫周恩來光輝的一生,表達了全國人民在周恩來逝世后的悲痛和懷念,以及對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無比歡欣。詩人善于選擇典型的細節和運用大量的排比句式,表達昂揚奮發的激情。
1.見"一日九遷"。
1.一周,一個圈子。
2.方言。一次;一回。
1.謂一次以后再加一次。
2.一次又一次;屢次。
1.猶一簇。
1.方言。謂使勁,用力。
1.諺語。謂一次行賜,人以為賞,再則視為常例。即功賞宜嚴不宜濫之意。
1.一旦遭逢。
2.一次;一趟。
3.一周遭。四周。
1.指一個早上的時間。
1.一次拜訪。
2.一次;一下子。
3.猶一番。
4.粵中謂稻一熟曰一造。見清鈕琹《觚剩.語字之異》。
1.猶一陣子。
1.同"一是一,二是二"。
1.方言。手指伸開,大拇指尖和中指尖間的距離叫一"揸"。
1.方言。猶言一落腳。
1.一落腳。
1.比喻極短的時間。
1.謂安心于至一之道。
2.一處住所。
1.眼皮一開合,即眨一次眼。
1.張開大拇指和中指,兩端的距離(長約五寸)為"一拃"。
1.平齊;整齊。
1.猶言一杯。
2.特指一杯酒。
3.表數量。用于稱單個的燈火。
1.飲一盞茶的時間。謂不很久。
1.張,拉緊弓弦;弛,放松弓弦。古時常以喻施政寬嚴相濟;現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緊有松,勞逸結合。
1.歌曲詩文的一段,亦指詩文的一篇。
2.古歷以十九年為一章。
1.一個手掌。多用以喻微小或獨力。
1.蜀葵的別稱。
1.方言。猶言頭緒,結果。
1.一個靶子。
2.謂一招來或一招手。
3.指一種辦法﹑計策或手段。
1.一槳。借指一舟。
1.按定價一折出售的廉價書籍。一折,指原價的十分之一。三十年代行銷甚廣,但失于粗制濫造。
1.謂備受折磨。
1.同一車輪碾出的痕跡。喻趨向相同。
1.比喻細微的東西。線,亦作"線"。
1.謂完全真實。"真"﹑"實"前分別加"一"﹑"二",以加強語氣。
1.猶言一臥。臥必以枕,故稱。
1.見"一枕南柯"。
據唐代沈既濟《枕中記》記載少年盧生在邯鄲旅舍遇道士呂翁授與青瓷枕,盧就枕入夢,歷盡人間榮華富貴,壽過八十,位極人臣。一覺醒來,見旅舍主人蒸黍尚未熟。黍,一種黏性小米,其色黃,也稱黃黍。古代北方人常常把黃粱和黍混為一物。明代湯顯祖根據《枕中記》本事寫成的戲曲《邯鄲記》,即將蒸黍”改為炊黃粱”◇因以一枕黃粱”比喻虛幻的夢,表示世事無常,轉眼成空。
1.唐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載,淳于棼夢到槐安國,娶了公主,任南柯太守,享盡富貴榮華。醒后才知道是一場大夢,原來槐安國就是庭前槐樹下的蟻穴◇因以"一枕南柯"指一場夢幻。
1.亦作"一陳"。一次列陣或一次對敵。
2.一段時間。
3.表數量。用于延續一段時間的事物﹑現象。
4.表數量。用于延續一段時間的動作。
5.表數量。用于成群﹑成批的人或鳥獸。 6.副詞。猶一起。
1.初次征伐。
2.征伐一次。
1.謂統一法度政令。
2.猶言一匡。
3.一經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