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構樹。
2.
名詞
〈書〉紙。
1.
亦作“檸”。
2.
落葉喬木。葉子和莖上有硬毛,花淡綠色,雌雄異株,果實球形。皮可制紙。也稱“構”或“穀”。
1.出自《山海經·西山經》鳥危之山其陽多磬石,其陰多檀楮。
2.出自《送裴秀才往會稽山讀書》詩硯滴穿池小,書衣種楮多。
3.出自《本草綱目·木三·楮》按許慎《說文》言楮榖乃一種也,不必分別,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葉無椏叉,三月開花成長穗,如柳花狀,不結實,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葉有椏叉,亦開碎花,結實如楊梅,半熟時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種樹并易生,葉多澀毛,南人剝皮搗煮造紙,亦緝練為布,不堅易朽。
4.出自《燕山夜話·楮樹的用途》過去我們只知道楮樹皮是造紙的好原料,卻沒有想到它的樹葉、枝、莖、果實、皮下粘液等都是一些非常難得的特效藥。
3.
傳說中的山名。
1.出自《山海經·中山經》〔勇石之山〕又西三十里,曰楮山,多寓木。
4.
指紙。楮皮可制皮紙,故有此代稱。
1.出自《新唐書·儒學傳中·王元感》〔元感〕年雖老,讀書不廢夜。所撰《書糾謬》、《春秋振滯》、《禮繩愆》等凡數十百篇,長安時上之,丐官筆楮寫藏秘書。
2.出自《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3.出自《何省齋太史詩序》方尺之楮,若限鴻溝,惟恐一字之稍逾,出乎此而入乎彼者。
4.出自《書信集·致蔣抑卮》臨楮草草,不盡所言,容后續上。
5.
紙幣。
1.出自《宋史·常楙傳》值水災,捐萬楮以振之。
2.出自《隱居通議·文章八》非楮之不便民用也;其法貴少,而今多焉故也。
3.出自《軍儲篇三》至蔡京改行鈔法,則無復官錢,而直用空楮。
6.
指焚化祭供先人的紙錢。
1.出自《兒女團圓》不強如焚錢烈楮,滅罪消災。
2.出自《剪燈余話·兩川都轄院志》往謁于廟,則丹碧輝煌,于時有耀,牲牢酒楮,祭無虛日。
3.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此時缺少盤費,靈柩是萬來不及盤運的了,備了香楮,帶了兩個兄弟,去叩別了,然后長行。
7.
指箱柜等木制的盛物之器。
1.出自《孫主簿惠上黨寺壁胡霈然書墨跡一匣》詩上黨佛祠何可觀,開元瑞物圖高閣……取之龕置綠板匣,便寶箱楮同美璞。
2.出自《杜梃之贈端溪圖硯》詩大出楮中有,素許當自擇。
①敬辭,用于請對方同意擔任職務經理一職,尚祈~。②遷就;將就事事~。
俯視。
1.從高處往下看。
1.從高處往下看。
1.敬語。鑒諒。
1.猶下臨。
1.俯首而聽。
1.低頭曲背。
1.敬語。采納。
敬辭,稱對方或上級體念~群情。
1.謂俯身拍胸而哭。
1.俯首而泣。
1.委屈;冤屈。
1.敬語。采取。
1.俯就貌。
1.謙卑的容色。
1.低身彎腰。
1.俯身拾取。
2.引申以喻成事之易。
3.屈尊下取。喻俯就。
只要彎下身子來撿,到處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類東西、要找的某一類例證、文章中的錯別字等很多。也說俯拾皆是。
1.見"俯拾即是"。
從高處往下看站在山上~蜿蜒的公路 。
由物體上方向下做正投影得到的視圖。也叫頂視圖。
①低下頭~沉思。②比喻順從~聽命。
1.見"俯首帖耳"。
1.見"俯首帖耳"。
形容非常馴服恭順(含貶義)。‘帖’也作貼。
1.順從。用于上對下。
1.下念,垂思。
1.從高處往下遠看。
1.見"俯首帖耳"。
1.俯首而聽。
2.屈尊下聽。
臉朝下躺著戰士一動也不動地~在地上。
增強臂力的一種輔助性體育運動。兩手和兩前腳掌撐地,身體俯臥,連續平起平落 。
1.低頭。
〈書〉①低頭和抬頭~之間。②指一舉一動~由人。
1.一舉一動都隨人擺布。
1.立身端正,上對天﹑下對人,都問心無愧。語出《孟子.盡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比喻一切受人支配。
形容時間很短~,船已駛出港口。
1.低頭曲背。
1.謂撫養妻子兒女。
敬辭,稱對方或上級允許承蒙~所請,不勝感激。
1.俯察,明察。
1.從上往下看。
1.低頭。
抽去鍋底下的柴火。比喻從根本上解決。
1.比喻行將滅亡﹑茍延殘喘的人。游魂﹐游蕩的鬼魂。
比喻處在極端危險境地的人。
1.鍋屬炊器。鍑﹐大口鍋。
1.泛指炊器。鬲﹐陶制。圓口﹐三空心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