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縫制衣物時引線用的工具,細長,一頭有尖,一頭有孔或鉤,多用金屬制成,也指編織衣物用的細長形工具。
2.
名詞
細長像針的東西。
3.
名詞
注射用的藥物。
4.
名詞
中醫(yī)刺穴位用的特制的金屬針。
5.
名詞
中醫(yī)用特制的金屬針扎入患者穴位給患者治病。
6.
名詞
(Zhēn)姓。
1.
亦作“鍼”。
2.
針狀物。
1.出自《晉書·顧愷之傳》嘗悅一鄰女,挑之弗從,乃圖其形于壁,以棘針釘其心。女遂患心痛。
2.出自《上清帝第六書》夫國之有是,猶船之有舵,方之有針。
3.出自又如:松針、別針、秒針。
3.
特指中醫(yī)用以刺穴位以治病之針狀器械。參見“針石”。
1.出自《韓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在肌膚,針石之所及。
2.出自《抱樸子·廣譬》和鵲雖不長生,而針石不可謂非濟命之器也。
3.出自《授牛元翼深冀州節(jié)度使制》湯沐具而蟣虱相吊,針石熾而癰疽立潰。
4.出自《吳原博修撰醫(yī)俗亭》詩托君多病軀,借此針石手。
4.
用針或針狀物刺。
1.出自《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笞問昭平,不服,以鐵針針之,強服。
2.出自《唐語林·補遺二》元和中,有老卒推倒《平淮西碑》,官司針其項,又以枷擊守獄者。
3.出自《潘先生在難中》蚊蟲突然一針,痛得直跳起來。
5.
特指中醫(yī)以針刺穴位以治療。
1.出自《三國志·魏志·華佗傳》若當灸,不過一兩處……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
2.出自《閉門》詩骨冷欲針先覺痛,肉頑頻灸不成瘡。
3.出自《紅樓夢》不用針心,只針肋條就是了。
6.
引申為治療。
1.出自《文心雕龍·養(yǎng)氣》逍遙以針勞,談笑以藥倦。
2.出自《新唐書·蕭瑀傳》嘗以劉孝標《辯命論》詭悖不經(jīng),乃著論非之……通儒柳顧言、諸葛潁嘆曰:“是足針孝標膏肓矣。”
7.
規(guī)勸;譏刺。
1.出自《桐花》詩非琴獨能爾,事有諭因針。
2.出自《客座贅語·詮俗》刺人之隱失曰“針”。
8.
針劑,注射用的藥物。
1.出自《人到中年》我們知道你工作很忙,沒敢告訴你,帶她去看了急診,打了針。
9.
縫紉或縫合用的工具,細長而小,一頭尖銳,另一頭有眼用以引線。
1.出自《左傳·成公二年》以執(zhí)斲、執(zhí)針、織纴皆百人,公衡為質(zhì),以請盟。
2.出自《對燭賦》燈前桁衣疑不亮,月下穿針覺最難。
3.出自《智囊補·察智·得情》有賣針賣糖二老姥共爭團絲。
4.出自《故土》當縫好最后一針時,天色已經(jīng)微明。
1.招降捕捉。
2.招親;婚聘。
1.招親。
1.招貼。
2.猶招牌。似今之廣告。
3.猶花招,辦法。
4.舊時死刑犯就刑時插在身后標明姓名與罪狀的紙牌。
1.招人租賃。
1.延攬尊崇。
1.猶光照;光耀。
1.明白地宣布;公布。
1.明察。
2.明顯。
1.明白曉暢。
2.明朗舒暢。
1.明顯;顯著。
1.昭示,垂示。
1.明白通達。
1.謂誠敬地向上天表示酬答。
2.謂上天顯示征兆以答人世。
1.清明的日子。
2.星名。
1.明德;美德。
2.宣揚美德。
3.漢代雅舞名『文廟奏《昭德》﹑《文始》﹑《四時》﹑《五行》之舞。見《漢書.禮樂志》。又五代后晉天福五年,詔有司復修正至朝會二舞之制,以文舞為《昭德》之舞,武舞為《成功》之舞。見《樂府詩集.舞曲歌辭一.晉昭德成功舞歌》引《唐馀錄》。
1.彰明美德,杜絕錯誤。
1.揭露或昭示邪惡。
1.猶發(fā)揚。
1.謂昭然可居第二位。
1.明白地告知。
1.明確地分別。
1.宮殿名。相傳為周穆王時所建。
1.地名。在安徽省含山縣北,小峴山西。山勢險仄,因以為關。春秋時為吳楚界地,往來要沖。楚人伍子胥奔吳,曾經(jīng)此道。宋紹興中張浚嘗因山筑城,以抗金兵。
1.美好。
2.美玉名。
3.古代管樂器名。
4.古代池名。
5.古代皇宮內(nèi)女官名。
1.猶光明。
1.謂星辰光耀回轉(zhuǎn)。
2.指星辰。
3.指日月。
1.向神禱告,昭示其誠敬之心以達于神。《詩.大雅.云漢》"大夫君子﹐昭假無贏。"毛傳"假﹐至也。"馬瑞辰通釋"言誠能昭假于天﹐其感應之理無有贏差者。"又《周頌.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爾。"一說﹐明告。高亨注"昭﹐明也。假﹐讀為嘏﹐告也。"又一說﹐招請。見郭沫若《讀了關于的解釋》。
1.謂辨明奸邪。
1.明薦。
1.明鑒。
1.顯揚;宣示。
1.明顯地告誡。
1.彰明舊制。
1.漢南郡秭歸(今屬湖北省)人,名嬙,字昭君晉避司馬昭諱,改稱為明君,后人又稱明妃。元帝宮人。竟寧元年﹐匈奴呼韓邪單于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以結(jié)和親,她自請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稱為寧胡閼氏。生一男◆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成帝又命她從胡俗,復為后單于的閼氏。生二女。卒葬于匈奴。現(xiàn)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市南有昭君墓,世稱青冢。她的故事成為后來詩詞﹑戲曲﹑小說﹑說唱等的流行題材。參閱《漢書.元帝紀》及《匈奴傳》﹑《后漢書.南匈奴傳》。
1.地名。在今湖北省興山縣南,相傳為漢王昭君的故鄉(xiāng)。
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為王昭君之墓。墓高33米,為一座封土堆,呈青黛色,又名青冢。前有平臺,臺上建亭,旁有碑碣。有昭君和匈奴王騎雕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古代婦人的頭上飾物。用條狀貂皮圍于髻下額上,如帽套。相傳為昭君出塞時所戴,故稱。
1.光明燦爛。
2.明顯;顯明。
1.猶明朗。
1.明亮。
1.光明。
2.明顯地排列。
1.顯赫;顯著。
1.光臨;當著。
1.光明神奇。
2.漢代宮館名。
在陜西省禮泉縣城東北九fd7cI健L鋪宗之墓。以山為陵。原有宮殿三百七十八間,雄偉壯觀,現(xiàn)多有破壞。昭陵周圍有一百六十多座陪葬墓。設有昭陵博物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雕塑。即昭陵前的六件駿馬浮雕石像,刻于公元637年。六馬為唐太宗征戰(zhàn)所騎。內(nèi)拳毛fd7d!薄㈧露紫”兩件1914年被盜往美國,什伐赤”、青騅”、特勒驃”、白蹄烏”四件今存國內(nèi)。
1.光明盛大。
1.明暗。猶是非。
1.顯明;顯著。
2.使顯明。
3.光明。
4.指炎神。
5.星名。 6.古宮殿名。三國吳孫晧于甘露二年建。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 7.人名。相傳為上古玄王契的兒子,商成湯的祖先。見《荀子.成相》。 8.人名。夏禹之臣。相傳與伯封叔作衍歷。見宋羅泌《路史.后紀十二.夏后氏》。 9.南朝梁武帝長子蕭統(tǒng)的謚號。曾召集文士編撰《文選》三十卷,輯錄秦漢以來詩文,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參閱《梁書.昭明太子統(tǒng)傳》。
即蕭統(tǒng)”(363頁)。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