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雄花黃褐色,雌花鮮紅色。果實球形,果皮堅硬,果仁可吃,也可榨油。也指這種植物的果實。通稱“榛子”。
2.
名詞
泛指叢生的荊棘。
3.
形容詞
形容雜草叢生。
4.
名詞
(Zhēn)姓。
1.
亦作“樼”。亦作“獉”。
2.
特指其果實。
1.出自《左傳·莊公二十四年》女贄,不過榛、栗、棗、修,以告虔也。
2.出自《桃花扇·鬨丁》太常寺早已送到祭品,待俺擺設起來。栗、棗、芡、菱、榛,牛、羊、豬、兔、鹿。
3.
叢木。
1.出自《文選·左思〈招隱詩〉之二》經始東山廬,果下自成榛。
2.出自《蕪城賦》崩榛塞路,崢嶸古馗。
3.出自《南史·宋紀上·武帝》〔武帝〕見童子數人皆青衣,於榛中搗藥。
4.
草木叢生貌。亦以形容荒廢,衰敗。參見“榛草”、“榛荒”、“榛榛”。
1.出自《杜誼孝子傳》為下者不相師友,而道義榛焉,所在泯泯,無所取法。
5.
果木名。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子互生,圓卵形或倒卵形,春日開花,雌雄同株,雄花黃褐色,雌花紅紫色,實如栗,可食用或榨油。
1.出自《詩·邶風·簡兮》山有榛,隰有苓。
1.象聲詞。
1.盡其所有;搜括。
2.象聲詞。
1.謂傾全國的軍事力量。古代按田賦出兵車﹑甲士,故稱兵為"賦"。敝,謙詞,謂不精良。
2.指盡其所有以相供給。
1.見"悉索敝賦"。
1.亦作"悉檀"。
2.梵文siddanta的音譯,意為成就。
1.見"悉曇"。
2.普遍施舍。
1.象聲詞。
1.盡心,全心。
1.盡心。
1.亦稱"悉老"。
2.傳說為神農之師。
1.愛惜。
不舍得分別依依惜別|相聚未酣總惜別。
1.惋惜春光。唐薛能有《惜春》詩。
1.鳥名。
1.唐代官名。掌護宮中花木。
1.極言珍惜時間。語本《淮南子.原道訓》"故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1.極言珍惜時間。
1.珍惜福澤。
1.喻貪小失大。
1.猶悲恨。
1.愛護。
1.猶惜陰。景,同"影"。
1.謂好客仗義。
1.恐怕。
1.愛護老年人,同情貧苦人。
1.愛惜精力。
1.吝惜,舍不得。
1.哀傷。
1.愛惜名聲。
1.國畫中畫山水方法之一,以淡墨作皴染。與"潑墨法"相對。
(著文、作畫)不輕易下筆,今也喻筆法簡練,意象深遠此老一向惜墨如金,可謂一字千金哪。
1.古代養生法之一。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保護人體中的元氣。
1.宋時戲具名。
1.哀傷。
1.愛護生命。
1.《楚辭》篇名。作者不詳,或謂漢賈誼作。王逸注"《惜誓》者,不知誰所作也。或曰賈誼,疑不能明也。惜者,哀也;誓者,信也,約也。言哀惜懷王與己信約而復背之也。古者君臣將共為治,必以信誓相約,然后言乃從而身以親也。蓋刺懷王有始而無終也。"亦借指遭讒見忌的怨憤之作。
1.謂不肯把產品或商品輕易賣出。
1.珍惜生命,不輕于死。
2.猶怕死。
1.愛惜,心疼。
1.惋惜。
1.可惜;憐惜。
1.珍惜時間。
1.見"惜玉憐香"。
1.喻對女子的溫情愛憐。
1.喻顧小失大。
1.珍惜文字。舊時謂文字為圣人所創,對有文字之紙,不可隨意丟棄或污損。
1.謂極其節省文字,不多費筆墨。
1.嘆息聲;抽咽聲。
1.嗟嘆聲。
1.第二道淘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