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樂曲、詩文的一個段落;用于分章節的詩文。
2.
名詞
規則;條例;章程;章法。
3.
名詞
秩序;條理。
4.
名詞
戳記;圖章。
5.
名詞
身份榮譽等的標志;標記;佩戴在身上的標志。
6.
名詞
奏章,臣子呈給皇帝的意見書。
7.
名詞
條目。
8.
名詞
(Zhāng)姓。
1.
亦作“遧”。
2.
采色;花紋。
1.出自《書·皋陶謨》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
3.出自《捕蛇者說》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4.出自《山齋客譚·海怪》浙江之赭山,有物焉,形若婦人,白身黑章,斑駮相間。
3.
古代禮服上繡的紅白相間的花紋。
1.出自《周禮·考工記·畫繢》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黼,黑與青謂之黻,五采備謂之繡。
2.出自《淮南子·時則訓》命婦官染采,黼黻文章,青黃白黑,莫不質良。
4.
標記;徽章。
1.出自《逸周書·謚法》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車服,位之章也。
2.出自《商君書·畫策》行間之治,連以伍,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無所處,罷無所生。
3.出自《說苑·指武》分為五選,異其旗章,勿使冒亂。
5.
指旌旗。
1.出自《國語·晉語一》變非聲章,弗能移也。
6.
詩歌或樂曲的段落。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惡識宗?
2.出自《左傳·文公十三年》子家賦《載馳》之四章,文子賦《采薇》之四章。
7.
指文章的段或篇。
1.出自《史通·敘事》句積而章立,章積而篇成。
2.出自《上賈滑州書》竊整頓舊所著文一十五章以為贄。
8.
指事物發展的階段。
1.出自《國語·周語中》夫王公諸侯之有飫也,將以講事成章。
2.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
9.
條款。
1.出自《史記·高祖本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2.出自《司成公家傳》尋有言忠賢二十四罪章者。
10.
顯赫的功勛。
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故使子孫無忘其章。
2.出自《國語·魯語上》今一言而辟境,其章大矣。
11.
盛。
1.出自《易·姤》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2.出自《呂氏春秋·審時》得時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氣章。
3.出自《〈徐斯遠文集〉序》慶歷、嘉佑以來,天下以杜甫為師,始黜唐人之學,而江西宗派章焉。
12.
顯示;表明。
1.出自《書·堯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2.出自《國語·周語中》且夫兄弟之怨,不征於他,征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義。
3.出自《漢書·武五子傳贊》故車千秋指明蠱情,章太子之冤。
4.出自《明史·儒林傳一·崔銑》臣聞天子得四海歡心以事其親,未聞僅得一二人之心者也。賞之,適自章其私昵而已。
13.
表彰;顯揚。
1.出自《商君書·說民》章善則過匿。
2.出自《漢書·董仲舒傳》朕夙寤晨興,惟前帝王之憲,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業,皆在力本任賢。
3.出自《水經注·睢水》命縣人長照為文,用章不朽之德。
4.出自《歸潛志》余謂碑志,本以章其人之善。
14.
明顯;顯著。
1.出自《國語·周語下》夫見亂而不惕,所殘必多,其飾彌章。
2.出自《呂氏春秋·勿躬》故善為君者,矜服性命之情,而百官已治矣,黔首已親矣,名號已章矣。
15.
辨別;區分。
1.出自《孔子家語·曲禮子貢問》孔子曰:“季氏之婦可謂知禮矣,愛而無私,上下有章。”
2.出自《抱樸子·詰鮑》貴賤有章,則慕賞畏罰。
3.出自《弘明集·正誣論》故王者之居,必金門玉陛,靈臺鳳闕,將使異乎凡庶,令貴賤有章也。
4.出自《嚴治篇》等異則尊卑別矣,飾繁則上下章矣。
16.
臣下給君主的奏本。
1.出自《后漢書·寒朗傳》帝問曰:“誰與共為章?”
2.出自《元和圣德詩》四方節度,整兵頓馬。上章請討,俟命起坐。
3.出自《太皇太后賜故夏國主嗣子乾順進奉賀正馬駝回詔》再閱來章,式嘉忠節。
17.
上奏章告發。
1.出自《太尉喬公碑》被詔書為將作大匠,為受罰者所章,拜議郎。
2.出自《后漢書·韓棱傳》棱陰代興視事……興子嘗發教欲署吏,棱拒執不從,因令怨者章之。
3.出自《獨孤府君墓志銘》其后上將有所相,不可於眾,君與起居舍人李約交章指摘,事以不行。
4.出自《老學庵筆記》東坡守杭,法外刺配顏巽父子。御史論為不法,累章不已。
18.
古歷法名詞。十九年為一章。
1.出自《周髀算經》十九歲為一章。四章為一蔀,七十六歲。
2.出自《后漢書·律歷志下》月分成閏,閏七而盡,其歲十九,名之曰章。
3.出自《神宗皇帝挽詞》接統真千歲,膺期止一章。
19.
印章。
1.出自《漢書·朱買臣傳》守邸怪之,前引其綬,視其印,會稽太守章也。
2.出自《選舉令》魏諸官印,各以官為名,印如漢法,斷二千石者章。
3.出自《文選·陸機〈漢高祖功臣頌〉》跨功逾德,祚爾輝章。
4.出自《襄陽作》詩廟堂初解印,郡邸忽腰章。
20.
大木材。
1.出自《史記·貨殖列傳》水居千石魚陂,山居千章之材。
21.
引申為計量大樹的量詞。
1.出自《新唐書·隱逸傳·秦系》南安有九日山,大松百余章,俗傳東晉時所植。
2.出自《雙桂軒記》有桂一章,雙干直上,始合於一,又復歧而旁達。
3.出自《聊齋志異·白于玉》桂樹兩章,參空合抱;花氣隨風,香無斷際。
22.
章甫冠的省稱。
1.出自《文選·趙至〈與嵇茂齊書〉》表龍章於裸壤,奏《韶》舞於聾俗,固難以取貴矣。
23.
章服的省稱。一種有圖文作為等級標志的禮服或官服。
1.出自《老學庵筆記》其鐫月廩,仍褫身章。
2.出自《倩女離魂》你直叩丹墀,奪得朝章,換卻白衣。
3.出自《官場現形記》又要諸位寬章,諸位只好遵命。
24.
章草的省稱。
1.出自《書譜》雖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
2.出自《續書譜·行書》草出於章,行出於真。
25.
通“獐”。一種似鹿而小的哺乳動物。
1.出自《周禮·考工記·畫繢》山以章,水以龍。
26.
通“樟”。一種常綠喬木。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楩楠豫章。
27.
通“嫜”。參見“姑章”。
1.出自《〈周愍婦集〉序》姑章於其子之婦也,宜無不愛也。
2.出自《刑部主事番禺黃君妻周墓碣銘》自姑章及三族,無間言。
3.出自《匡謬正俗》古謂舅姑為姑章。
28.
姓。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二》章氏,即鄣國之后也。姜姓。齊太公支孫封於鄣,為紀附庸之國。今密州有古鄣城。為齊所滅。子孫去邑為章氏……望出豫章。
29.
典章制度。
1.出自《詩·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
3.出自《張子房》詩王風哀以思,周道蕩無章。
1.光輝燦爛。
1.亦作"爛崽"。
2.方言。流氓。
1.亂子。
1.深紫色。
1.醉得癱成一團。扶都扶不住。形容大醉的樣子。語本《后漢書.儒林傳下.周澤》"一歲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唐李賢注"《漢官儀》此下云'一日不齋醉如泥。'"
1.稀爛貌。
1.謂混充其間。
1.猶言忝列其位而不勝任其職。常用作謙詞。
1.謂任意夸張。
1.比喻冒充湊數,名不副實。
1.虛妄不實的話。
1.不當立的祭祠。亦指濫予祭祀。
(~兒)叫人膩煩的、不切實際的言詞或論調陳詞~。
1.惡劣,質量低劣。
2.謂不恰當﹐不典雅。
1.貪污舞弊的官吏。
1.言過其實。
1.無選擇地交友。
1.僭服隱士的頭巾。指冒充隱士。
1.爛泥,稀泥。濫,用同"爛"。
1.亂殺;無限制地殺。
1.北周庾信《哀江南賦》"謬掌衛于中軍,濫尸丞于御史。"原謂乖妄地擔任了御史中丞之職。濫,濫竽充數;尸,尸位素餐◇因以"濫尸"謂占居其位而不盡其責。
1.在職而無能的人。
1.爛熟。極其熟悉﹑熟練。
1.不合禮制地祭祀。
文章中浮泛不切實際的套語或格式。
1.猶虛假。
1.猶齷齪,卑污。
1.過量的刑罰;任意判罪或施刑。
1.憂懼不安貌。
2.謂拯救國家,驅逐敵人。
1.周代官名。職掌巡行邦國,宣告法令和糾察邦治之官。
2.春秋衛國匡地的人。孔子周游列國,途經匡地。因匡人曾受魯國陽貨的殺擄,而孔子的相貌又象陽貨,故遭到匡人的圍攻。
1.山名。即江西省的廬山。
2.山名。在四川省江油縣西,亦名大匡山﹑大康山。
3.山名。在浙江省龍泉縣。此山四旁奮起,而中部低下,狀如箕匡,故名。
1.江西廬山之神。又稱匡君。相傳匡俗(一說匡裕)得道于此,后世奉為神,立廟以祀之。
1.匡正時世;挽救時局。
1.見"匡時濟俗"。
1.正直的讀書人。
1.挽救世道;扶正世道。
1.見"匡飭"。
1.指春秋時衛國的匡地與宋國。孔子周游列國曾被圍于匡,被逐于宋◇因以指無禮讓的地方。
1.匡正時俗。
2.傳說中的人物。一說名"匡裕"。出自殷﹑周之際,又傳為周武王時或秦末人。兄弟七人學仙得道,結廬隱居于南障山。故世稱南障山為廬山﹑匡山﹑匡廬,尊匡俗為匡神。
1.猶匡正。
粗略計算據初步~,今年棉花將增產百分之十二。
1.拯救危難。
1.孔子周游列國,在匡地遭到圍困◇泛指好人被圍困。
1.匡正維護。
1.見"匡衛"。
1.匡正輔助。
1.輔佐幫助。
1.糾正邪惡。
1.進言匡正。
1.比喻輔佐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