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風吹物使顫動搖曳。
1.出自《稗海》本《搜神記》俄而被風飐竹數竿,至于進勍身側。進勍扶此竹而稍獲其濟。
2.出自《陪杜侍御游湘西兩寺獨宿有題一首因獻楊常侍》詩夜風一何喧,杉檜屢磨飐。
3.出自《梧桐雨》悄悄蹙蹙款把紗窗映,撲撲簌簌風飐珠簾影。
4.出自《題畫》詩畫燭留餳市,酸風飐酒旗。
2.
顫動;搖動。
1.出自《浪淘沙詞》鸚鵡舟頭浪飐沙,青樓春望日將斜。
2.出自《東方兵事紀略·臺灣篇下》驤伏義民山彎叢竹中,自率數十人飐大旗招之。
3.
能人。宋元時指相撲(摔跤)藝人。
1.出自《夢粱錄·角扺》瓦市相撲者,乃路岐人聚集一等伴侶,以圖拋手之資。先以女飐數對打套子,令人觀??,然后以膂力者爭交。
2.出自《獨角牛》您可休量小人不是個馳名的這好飐,打這廝囊里盛錐自出尖。
1.指用情的親疏厚薄。
1.即嫡母。古代稱父之正妻。
1.亦作"適孽"。
2.嫡子與庶子。
1.猶恰巧。
1.適合貼切。
1.正寢。舊式住宅的正屋。
1.順適性情。
1.猶言放任情意。
1.猶言任情縱欲。
1.猶言自得其趣。
1.偶然。
2.當然。
1.謂女子出嫁。
1.猶恰如。
1.猶言恰如其分。
1.謂順適身體。
1.謂適時而生。
1.適合時宜。
1.適合時宜,順應世務。
1.上士。古代官階之一。其地位次于下大夫,高于中士。一般由大宗世嫡者擔任。《禮記.祭法》"適士二廟一壇。"鄭玄注"適士,上士也。"孫希旦集解"愚謂適士,謂大宗世適為士者也。"《周禮.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清孫詒讓正義"凡諸官上士,《王制》謂之元士,又謂之適士;中下士又謂之官師。"清夏炘《學禮管釋.釋祔》"禮,大夫三廟,適士二廟,三廟者上及曾祖,二廟者祖考而已。"一說,指諸侯所薦仕于天子之士和諸侯之士有功而王朝頒授爵命者。
1.謂適應世俗。
1.謂女子出嫁服侍丈夫。
1.即正寢。舊式住宅的正屋。
2.指正妻。
1.分明,清楚。適,通"的"。
1.謂謫罰戍邊。
2.指因罪謫罰戍邊的人。
1.嫡子和庶子。
1.謂符合順應。
1.嫡嗣。指正妻所生的長子。
1.猶言適應世俗。
1.猶言順應時俗。
1.指嫡出之長孫。
1.得所,得到合理安置。
1.謂適應身體的需求。
1.猶正統。
1.猶調味。
1.謂適應事物特性。
1.謂發配罪人徙往遠方。
1.器重賢能之士。
1.謂商品適于消費者需要而銷售得快。
1.謂使心情平和快樂。
1.猶言喜心悅目。
1.猶遣興。
1.謂適宜施行。
1.稱心,合意。
1.謂順適性情。
1.謂順悅情性忘卻憂慮。
1.猶言恰到要處。
1.猶言前往野外。語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
1.典出《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產之從政也,擇能而使之……裨諶能謀,謀于野則獲,謀于邑則否。鄭國將有諸侯之事,子產乃問四國之為于子羽,且使多為辭令。與裨諶乘以適野,使謀可否。"后以"適野謀"謂到郊野商議政事。
合適;相宜這種環境對他很不適宜。
1.謂恰好可以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