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躊)chóu見下。躊躇。①猶豫不定。②得意的樣子。③停留;徘徊不前。④痛心;不愉快。
1.
見“躊躇”。躑躅,徘徊不進。
1.出自《楚辭·東方朔〈七諫·沉江〉》驥躊躇於弊輂兮。
2.出自《贈羊長史》詩路若經商山,為我少躊躇。
3.出自《長恨歌》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4.出自《韋護》一到門邊,便聽著有那響亮的笑聲,他不覺心一動,腳就躊躇了。
2.
見“躊躇”。猶豫,遲疑不決。
1.出自《楚辭·九辯》事亹亹而覬進兮,蹇淹留而躊躇。
2.出自《笙賦》勃慷慨以憀亮,顧躊躇以舒緩。
3.出自《酬楊汝士尚書喜人移居》詩酬章深自鄙,欲寄復躊躕。
4.出自《長生殿·疑讖》看滿地斜陽欲暮,到蕭條客館,兀自意躊躕。
5.出自《彷徨祝福》我在極短期的躊躕中,想,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卻疑惑了。
3.
見“躊躇”。研究,反復思量。
1.出自《全元散曲·醉花陰·秋懷》酒醒后細躊躕,一寸柔腸千萬縷。
2.出自《東周列國志》趙衰、狐偃等因與秦臣蹇叔、百里奚、公孫枝等深相結納,共躊躇復國之事。
3.出自《籌洋芻議·鄰交》竊嘗為日本躊躇審度,知其志必不僅在朝鮮、琉球也。
4.出自《線下·孤獨》他也預備要走;然而走到什么地方去,卻是個很費躊躇的難題--他每天上午離開茶館之前照例要遇到這個難題。
4.
見“躊躇”。從容自得。
1.出自《莊子·外物》圣人躊躇以興事。
2.出自《莊子·田子方》方將躊躇,方將四顧。
5.
見“躊躇”。忐忑不安,極度痛心。
1.出自《水經注·溫水》陽邁歸國,家國荒殄,時人靡存,躊躕崩擗,憤絕復蘇。
2.出自《桃花扇·移防》局已變,勢難支,躊躕中夜少眠時。
1.比喻公開張揚。
1.方言。生氣。
1.勸解。
1.胡說,胡扯。
1.韁繩。
1.韁繩。
1.比喻順勢迎合,奉承別人。
1.拉雜交談。
1.漫無邊際貌。
2.指寬大。
1.帶頭。
1.扯后腿。
2.拔腿。
1.猶扯篷拉纖。
1.閑談,說閑話。
1.拉孜取。
1.即木偶戲。
1.做作;擺架子。
1.兩下拉平。
1.牽拉;拉拽。
2.胡扯。
3.勉強謀求。
1.拉住。
1.撕碎。
1.吐艷。
1.撕裂。
1.牽拉。
1.草鞋。
1.草稿。未寫定的文稿。
1.草茅。指在野未作官的人。
1.蒙昧。原始未開化的狀態。
1.草籽。
1.見"徹案"。
1.透白。
1.撤除防衛。
1.編撰完畢。
1.撤軍。
1.徹底調查。
1.明白通達貌。
1.通達。
1.猶言徹頭徹尾,徹底。
1.達旦,直至天明。
1.通透到底。形容深透﹑完全而無所遺留。
2.形容水清見底。
1.撤祭器而歌。
1.猶達官。姓名達于天子之官。
1.爵位名。秦統一后所建立的二十級軍功爵中的最高級『初因襲之,多授予有功的異姓大臣,受爵者還能以縣立國◇避武帝諱,改稱通侯或列侯。新莽時廢◇用以泛指侯伯高官。
1.撤除試院門前棘枝。謂科舉考試發榜后解禁◇多借指考試事務完畢。
1.猶完稿。
1.明鑒;洞察。
1.畢卷。謂讀竟全卷。
1.猶清明。指心地清凈光明。徹,同"澈"。
1.古代遇有災患病故或天象變異時,帝王或卿大夫撤除樂器,以示憂戚。
2.借指逝世。
1.從里到外。
2.猶言完完全全。
1.見"徹里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