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設法求取;謀求。
2.
動詞
經營;管理。
3.
名詞
(Yíng)姓。
4.
名詞
軍隊駐扎的地方。
5.
名詞
軍隊的編制單位,是連的上一級。
6.
名詞
像軍營似的聚眾場所。
7.
動詞
建造。
1.
同“縈”。圍繞;纏繞。
1.出自《公羊傳·莊公二十五年》以朱絲營社。
2.出自《漢書·李尋傳》日中,為大臣欺誣;日且入,為妻妾役使所營。
3.出自《喜雨》詩營社達群陰,屯云掩積陽。
2.
軍營;營寨。
1.出自《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於是天子乃按轡徐行。至營,將軍亞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
2.出自《雜詩》可憐閨里月,常在漢家營。
3.出自《西游記》正關時,大圣忽見本營中妖猴驚散,自覺心慌。
4.出自《客窗閑話初集·某駕長》壯士之力,天下無敵,盍不入營為伍。
3.
扎營。加參見“營軍”。
1.出自《三國志·蜀志·后主傳》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
2.出自《沂國公魏博德政碑》進收鄆之陽谷,距其城四十里營焉。
3.出自《清史稿·向榮傳》進扼三山,營江路上游。
4.
區域;邊界。
1.出自《書·召誥》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於洛,則達觀于新邑營。
2.出自《管子·八觀》宮營大而室屋寡者,其室不足以實其宮。
3.出自《漢書·郊祀志上》汾陰巫錦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
4.出自《王勃集序》周流窮乎八索,變動該乎四營。
5.
虛,方位。
1.出自《太玄·圖》極為九營。
6.
軍隊編制單位名稱。古今不同,今制上屬團,下轄連。亦有不屬于團的獨立營。
1.出自《后漢書·順帝紀》調五營弩師,郡舉五人,令教習戰射。
2.出自《涑水記聞》卷五都為一營,指揮使一人教習。
3.出自《浙案紀略·濮振聲傳》五哨為營,有營官,號曰千夫長。
4.出自京劇《奇襲白虎團》王團長和幾個營連干部圍攏在沙盤周圍,研究作戰部署。
7.
漢代的地方武裝。參見“營長”。
1.出自《后漢書·第五倫傳》倫始以營長詣郡尹鮮于褒,褒見而異之,署為吏。
2.出自《資治通鑒·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劉盆子居長樂宮,三輔郡縣、營長遣使貢獻。
8.
建造;制作。
1.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
2.出自《文選·揚雄〈羽獵賦〉序》器械儲偫,禁御所營。
3.出自《宋史·岳飛傳》帝初為飛營第,飛辭曰:“敵未滅,何以家為?”
4.出自《倪煥之》信中說好久不見,頗想談談,帶便看看他新營的巢窟。
9.
經營。
1.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衛君其必歸乎!有大叔儀以守,有母弟??以出。或撫其內,或營其外,能無歸乎!
2.出自《百喻經·觀作瓶喻》今日營此事,明日造彼業。
3.出自《勉致仕李秘監》詩當營負郭田,漸可事水竹。
4.出自《二心集·柔石小傳》到他的父親,家景已不能支,只好去營小小的商業。
10.
掌管。參見“營事”。
1.出自《淮南子·主術訓》執正營事,則讒佞奸邪無由進矣。
2.出自《法苑珠林》若常住僧物多,而招提僧有所須者,營事比丘應集僧行籌索。
11.
置辦;舉辦。
1.出自《南史·孔奐傳》武帝克日決戰,乃令奐多營麥飯,以荷葉裹之。
2.出自《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是時八月望日,大營齋會。
12.
耕作。
1.出自《楚辭·天問》咸播秬黍,莆雚是營。
13.
需求;謀求。
1.出自《釋誨》安貧樂賤,與世無營。
2.出自《飲酒》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余。
3.出自《乞巧賦》愚愚慧慧,自然之經。賦已定矣,今返妄營,則何異高山之木兮,不能守枝葉之亭亭。
4.出自《延安府》常言道:營於利者多患,輕於諾者寡信。
14.
謀慮;思慮。
1.出自《列子·周穆王》尹氏心營世事,慮鐘家業,心形俱疲。
2.出自《金史·方伎傳·武亢》嘗與一學生終日相對,握籌布畫,目炯炯若有所營,見者莫測也。
15.
丈量。
1.出自《呂氏春秋·孟冬》審棺槨之厚薄,營邱壟之小大高卑薄厚之度,貴賤之等級。
16.
從東到西的方向。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怨思〉》經營原野,杳冥冥兮。
17.
衛護;救助。
1.出自《墨子·天志中》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也。
2.出自《清史稿·高宗紀一》賑福建福清等八縣及長福等鎮營饑。
18.
靈魂。參見“營魄”。
1.出自《九昭·遺愍》營飄飖其莫羈兮,精滒弱其不固。
19.
迷惑。
1.出自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威王問》營而離之,我并卒而擊之,毋令敵知之。
2.出自《云笈七簽》目營萬象,心虛異端。
3.出自《日本國志·鄰交志一·華夏》舉國之人,又趨而西,乃至目營心醉,口講指畫,爭出其所儲金帛以購遠物。
20.
通“瑩”。磨治。參見“營拂”。
1.出自《說郛》孫綽《后序》云:……近詠臺閣,顧深增懷,聊於曖昧之中,期乎營拂之道。
21.
古州名。古九州之一。在今山東半島。參見“九州”。
1.出自《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2.出自《論衡·本性》九州田土之性,善惡不均,故有黃赤黑之別,上中下之差。
3.出自《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4.出自《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5.出自《贊雷鋒》詩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萬姓仰英烈。
6.出自《淮南子·地形訓》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臺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
22.
中醫學名詞。指營氣,即人體中飲食水谷化生的精氣。
1.出自《素問·調經論》取血於營,取氣於衛。
2.出自《靈樞經·營衛生會》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23.
姓。后漢有營郃。見《通志·氏族三》引漢應劭《風俗通》。
1.出自《通志·氏族略三》營氏,風俗通:周成王卿士營伯之后也。后漢有京兆尹營郃,望出成陽;宋朝有營道,學究出身。
24.
辯解。
1.出自《莊子·人間世》口將營之,容將形之。
25.
環繞而居;四圍壘土而居。參見“營窟”。
1.出自《說文·宮部》營,帀居也。
26.
古州名。古十二州之一。在今遼寧省一帶。見《書·堯典》“肇十有二州”漢鄭玄注。
27.
古州名。後魏太平真君五年置。治所龍城,即今遼寧省朝陽市。隋唐兩代營州治所皆在此。見《魏書·地形志上》。
1.猶避債。
1.垛子。指箭靶。躲,用同"垛"。
1.躲避。
1.指摘。
1.下垂的翠葉。
1.松弛馬勒。
1.偷懶。
1.躲避,避免。
1.方言。指輕薄少年。
1.盤曲下垂貌。
1.頓足,用力踐踏。
一種人造石料,制作過程是用石屑、石粉、水泥等加水拌和,抹在建筑物的表面,半凝固后,用斧子剁出像經過細鑿的石頭那樣的紋理。也叫剁假石或斬假石。
1.破敗剝蝕。
1.墮壞﹐毀壞。
1.倒塌破碎。
1.墜落。
1.柱端木,即斗栱之類的木構件。
1.謂廢棄成法。
1.毀城。
1.廢弛。
1.亦作"墯怠"。
2.怠慢;懶惰。
1.落地。指出生。
1.脫發禿頂。
1.猶毀壞。
1.毀棄;荒廢。
1.猶懶漢。
1.猶言失敗。
1.南海古國名。亦譯作"獨和羅"。南與盤盤,北與迦羅舍佛,東與真臘相接,西鄰大海。見《舊唐書.南蠻傳》﹑《新唐書.南蠻傳下》故地或以為在今湄南河下游。
1.拆毀。
2.敗壞。
1.見"墜茵落混"。
1.古祭禮名。
1.墮馬髻的省稱。
1.失節。
1.落淚。
1.落入騙局。
1.亦作"墮懶"。亦作"墮実"。
2.懶惰。
1.指墮淚碑。借喻死者德高望重,百姓望其碑而落淚。
1.即墮淚碑。
1.古時婦女面妝的一種。薄施素粉,有如啼哭。
1.跳樓自殺。
1.宋王偁《東都事略.隱逸傳.陳摶》"﹝陳摶﹞嘗乘白驢欲入汴,中涂聞太祖登極,大笑墜驢,曰'天下于是定矣!'"后因以"墮驢"為典。
1.南海古國名。即墮和羅國。暹羅古都大城梵名音譯。
1.古南海墮和羅國所產的犀牛角。
①(思想、行為)往壞里變腐化~。②淪落;流落(多見于早期白話)~風塵。
〈書〉從馬上摔下來。
1.亦稱"墯馬髻"。
2.古代婦女發髻名。
1.猶墮馬髻。
1.怠惰散漫。
1.稱惰民。紹興也叫"樂戶"。元滅南宋后,將俘虜和罪犯集中于紹興等地,稱之為"怯憐戶";明編戶籍,統稱為"丐戶",或為后世"墮民"來源之一。又相傳宋將焦光瓚率部降金,宋人引以為恥,乃貶其部卒之籍,稱為"墮民"。或謂指明初張士誠﹑方國珍的部屬。數百年來被視為"賤民"的一種,不許與一般平民通婚,不許應科舉,多任婚喪喜慶的雜役等事。清雍正時削籍,與平民同列。但與其他居民的界線,解放后才完全消失。
1.毀滅;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