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隠”。
2.
隱蔽;隱藏。
1.出自《易·坤》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
2.出自《曹亭獨登》詩楊柳隱官堤,芙蕖接公??。
3.出自《家》他看見她們逼近了,便轉身向里走去,把身子隱在梅樹最多的地方。
3.
掩蔽;掩護。
1.出自《左傳·文公十八年》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
2.出自《吳越春秋·闔閭內傳》群盜攻之,以戈擊王頭,大夫尹固隱王以背受之。
4.
隱諱;隱瞞。
1.出自《論語·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2.出自《史記·高祖本紀》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
3.出自《舊唐書·徐彥伯傳》夫不可言而言者曰狂,可言而不言者曰隱。
4.出自《上神宗皇帝書》一牛之失,則隱而不言;五羊之獲,則指為勞績。
5.
精深;微妙。
1.出自《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2.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論》《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之以顯。
6.
燈或火熄滅。
1.出自《麗人賦》響羅衣而不進,隱明燈而未前。
2.出自《聊齋志異·人妖》田便燃燭,展衾,讓女先上床,己亦脫衣隱燭。
7.
隱沒。
1.出自《包氏父子》太陽光又隱了下去,郭純就去把淡綠的窗檔子拉開一下。
8.
隱居。
1.出自《易·乾》龍德而隱者也。
2.出自《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樊噲﹞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
3.出自《唐語林·德行》文中子隋末隱於白牛溪,著《王氏六經》。
4.出自《謝本師》爾好德,不事科舉,好隱,則為梁鴻、韓康可也。
9.
指隱居的人。
1.出自《顏氏家訓·歸心》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隱有讓王辭相避世山林。
2.出自《宋書·隱逸傳·周續之》時彭城劉遺民遁跡廬山,陶淵明亦不應征命,謂之尋陽三隱。
3.出自《鄒漢勛傳》貪夫殉身,圣亦保之;烈士殉名,隱亦好之。
10.
幽靜。參見“隱深”。
1.出自《文選·嵇康〈琴賦〉》且其山川形勢,則盤紆隱深。
11.
窮。
1.出自《荀子·宥坐》今夫子累德積義懷美,行之日久矣,奚居之隱也。
12.
憂傷;疾苦。
1.出自《楚辭·九章·悲回風》孰能思而不隱兮,照彭咸之所聞。
2.出自《國語·周語上》是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
3.出自《京兆樊惠渠頌》勤恤人隱,悉心政事。
4.出自《續資治通鑒·元成宗大德八年》以災異故,詔天下恤民隱,省刑罰。
13.
哀憐;同情。
1.出自《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2.出自《資治通鑒·漢武帝元光二年》今邊境數驚,士卒傷死,中國橞車相望,此仁人之所隱也。
3.出自《封神演義》懇祈恩臺大開慈隱,法外施仁。
14.
審核;審度。
1.出自《書·盤庚下》邦伯師長,百執事之人,尚皆隱哉。
2.出自《管子·禁藏》是故君子上觀絕理者以自恐也,下觀不及者以自隱也。
15.
用同“穩”。安穩,穩定。
1.出自《楚辭·九章·抽思》超回志度,行隱進兮。
2.出自《投簡梓州幕府兼簡韋十郎官》詩幕下郎官安隱無?從來不奉一行書。
3.出自《資治通鑒·唐玄宗天寶十四載》祿山踞床微起,亦不拜,曰:“圣人安隱。”
16.
威重貌。
1.出自《后漢書·吳漢傳》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2.出自《賜保寧軍節度使馮京進奉賀興龍節并冬節詔》卿坐鎮全魏,隱若長城。
17.
宏大。參見“隱虹”。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遠逝〉》佩蒼龍之蚴虬兮,帶隱虹之逶虵。
18.
隱秘之事;私處。
1.出自《新唐書·李勉傳》汴州水陸一都會,俗厖錯,號難治。勉摧奸決隱為有名。
2.出自《聊齋志異·人妖》村人竊共疑之;集村媼隔裳而探其隱,群疑乃釋。
19.
隱語,謎語。
1.出自《史記·滑稽列傳》齊威王之時喜隱。
2.出自《文心雕龍·諧隱》讔者,隱也。
3.出自《詩論·詩與諧隱》文字游戲不外三種……第二種是用文字捉迷藏,通常叫做“迷”或“隱”。
20.
指用隱語暗示。
1.出自《韓非子·喻老》大司馬御座,而與王隱曰:“有鳥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
2.出自《說苑·正諫》臣不能為樂,臣善隱。
21.
短墻。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乃出豹而閉之,督戎從之。逾隱而待之,督戎逾入,豹自后擊而殺之。
2.出自《隨園隨筆·三傳多古字》短墻曰隱。
22.
琴上之飾。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孤子之鉤以為隱,九寡之珥以為約。
23.
通“偃”。堵塞。
1.出自《管子·輕重甲》請以令隱三川,立員都,立大舟之都。
24.
通“偃”。仰臥。
1.出自《墨子·公孟》告子為仁,譬猶跂以為長,隱以為廣。
25.
通“偃”。猶歇息。參見“隱武”。
1.出自《群經平議·國語一》隱,當讀為偃。《漢書古今人表》“徐隱王”,師古注曰:即偃王也。是隱、偃古通用字。
26.
通“殷”。盛多。參見“隱賑”。
1.出自《文選·左思〈蜀都賦〉》邑居隱賑,夾江傍山。
2.出自《文心雕龍·論說》六印磊落以佩,王都隱賑而封。
3.出自《原強》東土之人,見西國今日之財利,其隱賑流溢如是,每疑之而不信。
27.
通“殷”。震動。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車騎雷起,隱天動地。
28.
姓。三國吳有隱蕃。見《三國志·吳志·孫登傳》裴松之注引《吳書》。
1.出自《廣韻?隱韻》隱,姓。吳志有廷尉左監隱蕃。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