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辦法,方法。
1.出自《莊子·應帝王》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為?
1.引起;觸動。
1.準備格斗。
2.猶引逗。
1.誘引挑逗。
1.指點度化。
①指一國將逃亡在其境內的外國罪犯轉交給要求審判該罪犯的另一國的行為。國與國之間除非簽訂有相互引渡罪犯的協(xié)議,否則不承擔引渡的義務。國際協(xié)定通常規(guī)定下列國家有權提出引渡要求罪犯國籍所屬國、罪行發(fā)生地國家、罪行受害國。②引導并渡過用渡槽將對面的山泉引渡過來|造浮橋引渡兵馬。
1.謂有意不露才以形己之短,顯人之長。
1.謂皇帝召見臣僚詢問對答。
1.退卻,逃走。
1.舊時各鹽區(qū)官鹽運售的額數(shù)。因以"引"計算,故稱。
1.拉滿弓弦而不發(fā)箭。語出《孟子·盡心上》"大匠不為拙工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原指善于教射箭的人,只作躍躍欲射的姿態(tài),以便學的人觀摩領會◇用以比喻作好準備,待機行事。或比喻善于引導而不代庖。
1.豎著耳朵。形容心神專注地聽。
1.指出殯。
2.猶啟發(fā)。
1.寺廟中凈槌的戲稱。餐前擊之召喚僧眾就食,故稱。
1.引決;自殺。
2.猶引咎。
1.比喻挑動別人去擴大事端。
1.見"引服"。
1.亦作"引伏"。
2.認罪,服罪。
1.執(zhí)紼。謂送葬。
1.攀附。
1.引水。
1.拉弓。
2.持弓。謂善于騎射。
1.猶言引狼入室。
1.征引古代史實或文獻來喻說當前的現(xiàn)實。
1.引用古代史實或文獻來論證當前的行事。
1.比喻響雷。
1.引水灌溉。
1.古代以硫黃染杉條制成的引火物。類似今之火柴。
1.率軍退回。
1.承認過失。
又稱引水船”、領港船”。用于接送在引航水域擔任船舶進口、出口、移泊的專職人員的船。一般為小型交通艇。對需去外海的引航船,排水量也有達數(shù)百噸的,并設有生活和辦公設施,還裝有特殊的燈光信號,以引起來船的注意。
1.即引水權。參見"引水權"。
1.揮筆。
1.標點符號的一種。表示文中引用或特別提示的部分。有時也用來表示貶義峓_定。豎行文字開始時用﹃,結束時用﹄;橫行文字用""。用引號的話里還有需要用引號的話,外邊一層用雙引號,里邊一層用單引號(﹂﹁或''。
1.用人工導引黃河之水◇泛稱人工開挖的支流。
1.惹起愁恨。
1.亦作"引狼拒虎"。
2.比喻引進另一種惡勢力來抗拒原來的惡勢力,其禍患將更甚。
1.猶言引狼入室。
1.比喻依靠惡勢力來保衛(wèi)自己,反會招來禍患。
1.猶逐戶。
1.方言。種痘。
1.率軍退回。
1.指奏章前面所附的摘要。因多用黃紙書寫,故稱。
1.古代貴官出行時,其侍從在前高聲喝道。
1.招魂。
1.一種垂直懸掛的旗子,喪葬時用以招引鬼魂。
1.導火使之延燒。
2.指火種。
1.用于引火的柴火。
1.可燃性物體開始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也稱著火點﹑燃點。
①比喻自討苦吃或自取滅亡借高利貸是引火燒身的事|那事沒把握,你不要引火燒身。②比喻主動自我批評,爭取他人的幫助會上廠長引火燒身,讓大家?guī)椭约和诟印⒎虐ぁ?/p>
1.用于引火的易燃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