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日光。
2.
動詞
〈書〉照耀。
3.
名詞
日、月、星都稱“曜”,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稱七曜,舊時分別用來稱一個星期的七天,“日曜日”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其余依次類推。
1.
明亮;光輝。
1.出自《詩·檜風(fēng)·羔裘》羔裘如膏,日出有曜。
2.出自《后漢書·王暢傳》以明府上智之才,日月之曜,敷仁惠之政,則海內(nèi)改觀。
3.出自《褚淵碑文》公稟川岳之靈暉,含珪璋而挺曜。
4.出自《墳·摩羅詩力說》蓋文明之朕,固孕於蠻荒,野人狉獉其形,而隱曜即伏於內(nèi)。
2.
日、月、五星均稱“曜”。
1.出自《素問·天元紀(jì)大論》九星懸朗,七曜周旋。
2.出自《〈穀梁傳注疏〉序》七耀為之盈縮
3.出自《登岱謁碧霞元君廟》詩萬山階下小,雙曜殿前逢。
3.
炫耀;顯示。
1.出自《國語·吳語》若無越,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
2.出自《答賓戲》吾子處皇代而論戰(zhàn)國,曜所聞而疑所覿……亦未至也。
3.出自《文心雕龍·時序》岳湛曜聯(lián)璧之華,機云標(biāo)二俊之采。
4.出自《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外道競陳旗鼓,??談異義,各曜辭鋒。
4.
照耀;輝映。
1.出自《漢書·中山靖王劉勝傳》臣聞白日曬光,幽隱皆照;明月曜夜,蚊虻宵見。
2.出自《魏都賦》明珠兼寸,尺璧有盈。曜車二六,三傾五城。
3.出自《縣齋有懷》詩寒空聳危闕,曉色曜修架。
4.出自《湘江舟行》詩煙雨一朝霽,兩面晴山曜。
5.
用同“躍”。
1.出自《宣政雜錄》蛇奮曜展轉(zhuǎn),壞屋宇桑麻數(shù)里。
1.頭上一左一右的兩個小圓髻。
1.舊稱已非處女的妓女。對"清倌"而言。
1.含蓄。
1.博大深沉。
2.包含;包藏。
3.含蓄;含混。
1.綽號,外號。
1.水勢盛大貌。
1.雄渾浩大。
1.渾然合成。
1.水流盛大貌。
1.謂投擲骰子,六子擲成同一種彩色。
1.謂舊時科舉,被解送應(yīng)試者全部錄取。
2.同"渾花"。
1.糊涂話,瞎話。
1.渾濁而發(fā)黃。
1.渾濁貌;紛亂貌。
1.舊指天地開辟前元氣未分﹑凝一團的狀態(tài)。
2.混雜﹑不分明貌。
3.糊涂無知貌。
4.形容迷糊,不清醒。
形容混沌無知的樣子。
1.糊里糊涂,蒙昧無知。
1.大水涌流貌。《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不周山﹞北望諸?之山﹐臨彼岳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原渾渾泡泡。"一說﹐指水噴涌之聲。參閱郭璞注。
1.混亂。
1.見"渾金璞玉"。
見〖璞玉渾金〗。
1.總括;概括。
1.愚魯莽撞的人。
1.混亂。雜亂,無條理。
1.見"渾淪吞棗"。
1.見"渾淪"。
1.整個地吞下棗子。比喻籠統(tǒng)地接受,不加分析,食而不化。
1.混漫,雜亂。
1.廣大無邊貌。
1.混沌蒙昧。指上古人類未開化的狀態(tài)。
2.謂廣大無邊的境界。
3.凝;不分明。
1.凝,不分明貌。
1.渾融潛藏。
1.綽號;外號。
1.昏暗幽深。
1.質(zhì)樸淳和。
1.謂融結(jié)為一體。
1.見"渾樸"。
1.猶混同。
〈方〉渾蛋。也作混球兒。
1.完整;完全。
1.融合成為一個整體。形容完整不可分。語本《二程遺書》卷二上"學(xué)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
1.見"渾然天成"。
1.愚昧的人;糊涂人。
1.渾合,融合。謂融會不顯露。
1.謂全家。
1.全身本領(lǐng)。解,武術(shù)用語,猶套。
1.全身是膽。形容人膽量極大。
1.水濁而深。
2.方言。反正,橫豎。強調(diào)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結(jié)論或結(jié)果。
1.渾濁不清的水。比喻齷齪的處境。
比喻趁混亂的時機攫取利益。‘渾’也作混(hún)。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