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羪”。亦作“飬”。
2.
供給人食物及生活所必需,使生活下去。
1.出自《書·梓材》引養引恬。
2.出自《老學庵筆記》初,蜀亡,有晨興過摩訶池上者,見錦箱錦衾覆一襁褓嬰兒,有紙片在其中,書曰:“國中義士,為我養之。”
3.出自《日出》我問你養得活我么?
3.
生育。
1.出自《韓詩外傳》季遂立而養文王。
2.出自《金瓶梅詞話》月娘對如意兒道:“我又不得養,我家的人種便是這點點兒。”
3.出自《生死場》我沒見過,像你們這樣大戶人家,把孩子還要養到草上。
4.
特指哺乳。
1.出自《荀子·禮論》父能生之,不能養之。
2.出自《公羊傳·昭公三十一年》臧氏之母,養公者也。君幼,則宜有養者,大夫之妾,士之妻,則未知臧氏之母者曷為者也。
5.
扶育而非親生的。參見“養子”。
1.出自《稱謂錄·養子》《宋史》、《岳云》,飛養子,年十一從張憲戰,多得其力,軍中呼“贏官人”。
6.
飼養。
1.出自《周禮·夏官·圉人》圉人,掌養馬芻牧之事。
2.出自《魏書·術藝傳·劉靈助》靈助馴養大鳥,稱為己瑞,妄說圖讖。
3.出自《張來興》水庫里養的魚很多。
7.
種植;培植。
1.出自《管子·牧民》藏於不竭之府者,養桑麻,育六畜也。
2.出自《臘筍》詩南岡深竹養,下有鷓鴣鳴。
3.出自《紅燭·失敗》從前我養了一盆寶貴的花兒。
8.
指耕種。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方田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
9.
財用;生活所需。
1.出自《管子·輕重丁》天子之養不足,號令賦於天下則不信諸侯,為此有道乎?
2.出自《淮南子·本經訓》逮至衰世,人眾財寡,事力勞而養不足,於是忿爭生,是以貴仁。
10.
培養。參見“養正”。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2.出自《與湯敦甫書》春間復得書,儒者之氣盎然楮墨,益知先生之所養,非歲年所能至也。
11.
指修養,涵養。
1.出自《春渚紀聞·叔夜有道之士》若彼中無所養,則赴市之時,神魄荒擾,呼天請命之不暇,豈能愉心和氣,雍容奏技,如在豫暇時耶?
2.出自如:學養有素。
12.
教育;熏陶。
1.出自《禮記·文王世子》立太傅、少傅以養之,欲其知父子君臣也。
2.出自《孟子·離婁下》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人樂有賢父兄也。
3.出自《平山冷燕》舍侄末學小子,過蒙公祖大人作養,感激不盡。
13.
保養;保持。
1.出自《呂氏春秋·本生》能養天之所生而勿攖之,謂之天子。
2.出自《云仙雜記·養筆硯墨紙》養筆以硫磺酒舒其毫,養紙以芙蓉粉借其色。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住了多日,把冦服多整飾齊楚,面皮也養得黑色退了。
4.出自《秀露集·石子》這些小石子養在水里,五顏六色還有些看頭。
14.
醫治;療養。
1.出自《周禮·天官·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
2.出自《儒林外史》再折些須銀子給他養那打壞了的腿。
3.出自《寒夜》就是肺病罷,也可以養得好。
15.
補養;使受補益。
1.出自《養生論》薰辛害目,豚魚不養,常世所識也。
16.
恣縱;助長。
1.出自《莊子·徐無鬼》君獨為萬乘之主,以苦一國之民,以養耳目鼻口。
2.出自《新唐書·奸臣傳上·李林甫》林甫善養君欲,自是帝深居燕適,沈蠱衽席。
3.出自《圣武記》何路養賊,即此路將帥之罪。
17.
蓄;積。參見“養羞”、“養髮”。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目下趁師父不在,何不卷擄了這偌多家財,連鏡子多帶在身邊了,星夜逃去他州外府,養起頭發來做個俗人?
18.
役使。
1.出自《晏子春秋·問上十八》養民不苛,而防之以刑辟。
2.出自《文選·范曄〈宦者傳論〉》將以其體非全氣,情志專良,通關中人,易以役養乎?
19.
攻取。
1.出自《詩·周頌·酌》於鑠王師,遵養時晦。
20.
取法。
1.出自《荀子·君子》論法圣王,則知所貴矣;以義制事,則知所利矣;論知所貴,則知所養矣;事知所利,則動知所出矣。
21.
為探取。參閱《毛詩傳箋通釋·周頌·酌》“遵養時晦”。
1.出自《呂氏春秋·長見》申侯伯善持養吾意,吾所欲則先我為之。
22.
主持,執掌。
1.出自《大戴禮記·夏小正》執養宮事。
23.
指主持者,執掌者。
1.出自《書·大誥》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養其勸弗救?
24.
歡樂。一說,久長。
1.出自《廣雅·釋詁》養,樂也。
2.出自《文選·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王粲〉》既作長夜飲,豈顧乘日養。
3.出自《文選六臣注訂訛》按,養,長也……言日晷雖長,亦必繼之以夜宴。
25.
隱蔽。一說,未憂念。
1.出自《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兄之行若不中道,則養之。
26.
指為偷情而私藏異性通奸。參見“養女調婦”。
1.出自《水滸傳》那婦人專得迎兒做腳,放他出入,因此快活偷養和尚戲耍。
2.出自《醒世姻緣傳》你說我養道士,養和尚,赤天大晌午,既是和尚道士打你門口走過,你不該把那和尚道士扯住?
27.
即氧。化學元素之一。
1.出自《〈變法通議〉自序》紫血紅血,流注體內,呼炭吸養,刻刻相續。
28.
通“癢”。
1.出自《荀子·榮辱》鼻辨芬芳腥臊,骨體膚理辨寒暑疾養。
2.出自《靖康緗素雜記·伎養》應劭《風俗通》嘗論太史公記高漸離變名易姓,為人傭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有客擊筑,伎養,不能無出言。按:伎養者,謂懷其伎而腹癢也。
29.
通“翔”。
1.出自《莊子·天運》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云氣而養乎陰陽。
30.
古邑名。春秋時楚地。在今河南沈丘東。
1.出自《左傳·昭公三十年》楚子……使監馬尹大心逆吳公子,使居養。
31.
姓。春秋楚有養由基。見《左傳·宣公十二年》。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養氏,楚有養由基;《孝子傳》有養奮;梁有養彭舒,望出山陽。
1.宋代稱文武京官每日赴文德殿立班。
1.宋代宮殿名。
1.駿馬的一種。毛色鮮明有文采﹐白額。的﹐通"駐"。
1.藝文興而武道隱。謂尚文之風大盛。語本《國語.周語中》"武不可覿﹐文不可匿。"
1.文籍典冊。
1.公文﹑通電。
1.有花紋的竹席。
1.謂舉人赴京應試。
1.案卷;文書。
1.刻鏤花紋的鼎。
1.《詩.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于渭。"朱熹集傳"文﹐禮;祥﹐吉也。言卜得吉而以納幣之禮定其祥也。"后因稱訂婚為"文定"。
2.經過刪除選定的文集。
1.舊時文武官員站班﹐文官居東﹐西向﹐武官居西﹐東向。始于漢叔孫通所定朝儀。
1.文壇棟梁。
1.進行說理斗爭。
①公文、書信文牘堆積。②擔任公文擬稿工作的人。
1.官僚主義的一種表現。高高在上﹐只滿足于批發公文表格﹐企圖用公文表格來解決問題。
1.飛蛾。
1.執法嚴酷。
1.指憑借勢力把持文壇﹑文化界的人。
1.通曉法令﹑執法嚴峻的官吏。
1.研究語言結構方式的科學。
1.彩旗。
1.稱那些寫作不顧社會效益和不求質量﹐只是為了發表賣錢的人。
指筆、墨、紙、硯四種書寫和繪畫工具。文房,即書房。浙江湖州的湖筆、安徽歙縣的徽墨、安徽涇縣的宣紙、廣東高要的端硯較為著名。
1.指筆﹑墨﹑紙﹑硯。
1.指筆﹑硯﹑紙﹑墨。古人戲稱筆為管城侯毛元銳﹐硯為即墨侯石虛中﹐紙為好畤侯楮知白﹐墨為松滋侯易玄光﹐故稱。參閱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引文嵩《四侯傳》。
1.見"文房四寳"。
1.見"文房四寳"。
1.魚名。體形似鳊魚﹐銀灰色﹐背部特別隆起。
1.裝飾華美的游艇。
1.謂文章賤如糞土。
1.文章的風格。
2.使用語言文字的作風。
3.學文的風氣。
4.文德教化之風。
1.一點兒也不動。
1.精神分裂癥的一種類型﹐只胡言亂語而無粗暴動作。
1.文章的鋒芒。謂文章犀利﹐如有鋒芒﹐故云。
2.指劍。謂其鋒芒內耀華彩﹐故云。
1.猶文書。
1.文章的府庫。指收藏圖書的地方。
文論。西晉陸機作。形式為賦體,廣泛論述了文學創作中的眾多問題,主要是論說創作上的利弊,有許多獨到的見解。
1.指思想陳腐﹐只會套用舊體寫作來討好世俗﹐借以謀生的文人。
1.文思才干。
1.以翠羽為飾之竿。
1.文章;稿件。
2.指公文或公文的草稿。
1.以文德告諭。
2.政府機關發布的通告。
1.文章的風格﹑格調。
1.一種軟體動物。殼略呈三角形﹐表面光滑﹐有斑紋﹐生活在沿海泥沙中﹐肉可食。又名花蛤。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介二.文蛤》。
1.繪有文彩的窗欞。
1.文人。
2.文章精工。
全稱文藝工作團”。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繼承中國工農紅軍宣傳隊的傳統,運用歌唱、舞蹈、演劇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活動的綜合性文藝團體。
1.牡丹花品種之一。
1.古代潮州婦女的一種妝飾。傳說為唐韓愈遺制~愈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