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碾壓。 [砑光]用卵形或弧形的石塊碾壓或摩擦皮革、布帛等使緊密而光亮。
1.
碾磨物體,使緊密光亮。
1.出自《醉公子》詞慢綰青絲發,光砑吳綾襪。
2.出自《朱子語類》方未經布時,先砑其縷,非織了后砑也。
3.出自《大酺·寄梁汾》詞便砑損吳綾,啼沾蜀紙,有誰同賦。
4.出自《冬天》有點風,月光照著軟軟的水波;當間那一溜兒反光,像新砑的銀子。
2.
碾軋;壓。
1.出自《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要旨·跗骨》其受傷之因不一,或從隕墜,或被重物擊壓,或被車馬踹砑。
2.出自《西游記》〔行者〕把棍子望小妖頭上砑了一砑,可憐,就砑得像一個肉陀!
3.
壓印。
1.出自《少年樂》詩帶盤紅鼴鼠,袍砑紫犀牛。
2.出自《西青散記》〔玉女〕貽桃花箋數疊,皆砑“寫韻”二字於箋尾。
4.
賴著。
1.出自《初刻拍案驚奇》〔於潛商人〕幾番要砑在小娟處宿歇。
5.
光滑貌。
1.出自《桂海虞衡志·志巖洞》曾公洞舊名冷水巖,山根石門砑然。
6.
象聲詞。開門聲。
1.出自《忍字記》俺這里人靜悄不喧嘩,那堪獨扇門兒砑。
2.出自《釣臺的春晝》輕輕用手往里面一推,柵門卻砑的一聲,早已退向后方開開了。
7.
用同“蚜”。參見“砑蟲”。昆蟲名。即蚜蟲。農業害蟲之一。
1.出自《癸辛雜識別集上·燈檠去蟲》桃樹生小蟲,滿枝黑如蟻。俗名砑蟲。
1.方言。拿槍打仗。
1.猶言拿腔作勢。
1.因不滿意而情緒不安定。
1.見"鬧嚷嚷"。
1.亦作"鬧攘"。亦作"鬧攘"。
2.喧鬧嘈雜貌。
1.亦作"鬧攘攘"﹑"鬧攘攘"﹑"鬧穰穰"。喧鬧嘈雜貌。
2.即鬧蛾。
1.見"鬧嚷"。
1.亦作"鬧熱"。
2.繁盛;熱鬧。
1.喧鬧貌。
1.絡腮胡子。
1.舊時辦喪事所用的鼓樂。
2.謂人死之后死者親屬找種種理由向喪主攪鬧。
1.亦作"鬧埽"。
2.唐代宮女梳的一種發髻。
1.即鬧掃妝。
1.唐代宮女發髻名。
1.見"鬧掃"。
1.指在春社之類的集會上哄鬧。
1.見"鬧鑊鐸"。
1.熱鬧的街市。
1.聚眾搗亂,惹起事端。
1.方言。猶棘手。
1.謂大聲說唱。
1.謂搞虛情假意的款待。
1.開臺鑼鼓。
①吵鬧;喧鬧這事鬧騰了一陣,也就無聲無息了。②聚在一起說笑逗樂朋友們在房間里鬧騰到半夜。③擾亂小毛賊還能鬧騰幾時?
1.方言。謂天氣變化。多指下雨或下雪。
1.謂天未破曉即起床工作。
1.謂饑民強迫糧主平價糶糧。
1.熱鬧之處。
2.明代走馬古局戲中所用的賞錢。
1.做游戲;戲耍。
1.猶言開玩笑。
1.明清科舉考試時慶祝五經魁首揭榜的一種活動。
1.舊時稱以丑角表演為主的戲曲。
1.方言→鬧。
1.悶香。一種熏人能使之昏迷的香。
1.喧鬧。
1.因粗心或缺乏知識﹑經驗而發生可笑的錯誤。
1.謂心胸狹隘,善疑多心。
1.亦作"鬧新房"。
2.新婚之夕,親友在新房中喧鬧逗樂。
1.由著自己性子發作,耍脾氣。
1.猶言假客氣。
1.猶喧鬧。
1.用使人迷惑的手段欺騙人。
1.亦作"鬧呀呀"。
2.見"斗吖吖"。
1.猶言擺闊氣。
1.落葉灌木。葉互生﹐長橢圓形或倒披針形。春季開花,花冠鐘狀漏斗形,鮮黃色。有毒,可用以制殺蟲劑。通稱羊躑躅。
1.即鬧羊花。
1.熱鬧貌。
1.毒藥。
1.因意見不合而引起不滿的情緒。
1.喧鬧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