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胡須。參見“鬚眉”。
1.出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陌上桑》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
2.出自《浣溪沙》詞雨腳半收檐斷線,雪林初下瓦跳珠。歸來冰顆亂黏須。
3.出自《轟天雷》年紀不過三十多歲,而鬑鬑有須。
4.出自《水兵回到家鄉》詩我把我的一生,全當作出航的時間,直到銀須飄飄,直到白發團團。
2.
動物的口毛;昆蟲的觸須。
1.出自《藝文類聚》館于蠅須,宴于毫端。
2.出自《易林·需之睽》赍貝贖貍,不聽我辭。系於虎須,牽不得來。
3.出自《山海經圖贊·當扈》鳥飛以翼,當扈則須,廢多任少,沛然有余。
4.出自《臨江仙》詞新聲誰喚出羅幃。龍須將笛繞,雁字入箏飛。
5.出自《蝦須簾四十韻》海上奇聞遇瑞鳒,蝦須數尺可為簾。
6.出自《人的悲哀》〔老羊〕裂痕一樣的闊嘴很有主張地閉著,長須飄然。
3.
花蕊、芒穗;枝葉和根末似須者。
1.出自《芙蓉賦》光擬燭龍,色奪朝霞,丹??拂紅,飛須垂的。
2.出自《南史·齊晉安王子懋傳》有獻蓮華供佛者,眾僧以銅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七日齋畢,華更鮮紅,視罌中稍有根須。
3.出自《殘花》詩和煙和露雪離披,金蕊紅須尚滿枝。
4.出自《梅譜》又有苔須垂于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飄飄可玩。
5.出自《紅樓夢》鳳姐來說:“也只有些參膏蘆須,雖有幾根,也不是上好的。”
6.出自《麥秀歌》把肥料追進根須,把藥粉撒上葉尖,汗珠兒滴在露珠兒間,紅日剛升起一半。
4.
流蘇。
1.出自《晉書·陸云傳》〔張華〕為人多姿制,又好帛繩纏須。
2.出自《水滸傳》那小衙內穿一領綠紗衫兒,頭上角兒拴兩條珠子頭須。
3.出自《淞濱瑣語·辛四娘》正中設紫檀床,繡帷高卷,兩金鉤各垂五色線須。
1.兒童的容顏。亦謂紅潤如兒童的容顏。
臉色紅潤如兒童,頭發雪白如鶴羽。形容老年人身心健康,精神煥發其人童顏鶴發,聲如洪鐘,身邊常圍著一群聽他講故事的小孩子。
1.羊羔。
1.領養幼女待其長成以為兒媳。
從小被公婆領養,長大后做兒媳的女孩子。
1.幼女受人領養﹐長成為人兒媳者。
1.兒童傳唱的歌謠。舊時認為能預示世運或人事。
1.童年;兒童。
1.指處女或處男的貞操。
1.猶童貞。
2.佛教語。指受過十戒的沙彌。
3.幼稚天真。
京劇演員。江西南昌人。女。十二歲學藝,演旦腳◇拜荀慧生為師,又從梅蘭芳和程硯秋學梅派”、程派”藝術。唱腔糅合三派特點。擅演《金玉奴》、《紅娘》等劇,并編演《尤三姐》、《趙一曼》等新戲。
①童年童稚共筆硯。也指兒童別時兩童稚,及此俱成人。②幼稚一種可怕的感覺頭一次潛入我那童稚的心。
1.見"童稚"。
1.兒童服裝。
1.兒童;未成年的男子。
2.古代指未成年的仆役。
3.指童身。
4.舊時科舉考試科目之一。始于唐代。
5.瞳人;眼珠。童﹐通"瞳"。
1.幼嫩的雞。
1.舊時一種少年武裝。
2.1908年創立于英國的一種少兒軍體組織。我國民國時期曾仿行。
3.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的一種少兒社會組織。
1.科舉考試中為兒童﹑少年設立的科目。
1.漢魏時授予通曉儒經的年幼者的稱號。
1.中醫謂兒童所患的結核病。亦泛指由慢性疾病引起的虛弱癥。
1.科舉制度中的低級考試。童生應試合格者始為生員。
1.解放前受中國共產黨領導或影響而建立的一種少年兒童組織。也稱兒童團。
1.年幼無知。
2.泛指愚昧。
1.有絧飾的鞋。
1.即絧屨。有絧飾的鞋。
指酮分子(rco﹔′)中的羰基。如丙酮ヽh3cch3o分子中即含有該基團。
1.以家奴組成之部曲。
1.男孩。
1.猶言匹夫。指平民男子。
1.原指奴仆和卑官。南北朝時多泛指服雜役的低級胥吏。
1.昏憒無知。亦指昏憒無知的人。
1.壯族婦女編織的錦。多以白色棉紗為經,彩色絲絨為緯,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1.奴仆。
1.奴仆。
1.見"僮蒙"。
1.猶僮仆。
1.童男,少年。
1.奴仆。
1.童女,少女。
1.仆役。
1.物始生貌。
1.仆隸。
1.奴婢。
1.童仆。
1.指民事訴訟。
1.童童。盛貌。
1.指童婢。
1.即童謠。
1.仆役。
1.仆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