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受誘惑;誘惑。
1.出自《漢書·韓安國傳》今大王列在諸侯,訹邪臣浮說,犯上禁,橈明法。
2.出自《新唐書·蘇瑰傳》中宗復政,鄭普思以妖幻位秘書員外監,支黨遍岐隴間,相煽訹為亂。
3.出自《淮南鹽運通判張君墓志銘序》既而曰:“汝毋乃貧乎,曷不語我,而俾人以利訹汝?”遂厚予之。
2.
恫嚇;威脅。
1.出自《宋史·岳飛傳》淮西之役,俊以前途糧乏訹飛,飛不為止,帝賜札褒諭。
2.出自《堅瓠七集·詠筆賈禍》原仲以為誚己,大怒,訴于秦檜。檜訹言官彈之。
3.
懾服。
1.出自《合淝修城記》勤生而無外慕之好,故利不能誘;強悍而無孱弱可乘之氣,故兵不能訹。
2.出自《漁洋詩話》韓退之“銀杯”、“縞帶”亦成笑柄。世人訹於盛名,不敢議耳。
1.動貌。
1.迅速地跨越。
1.《禮記.禮器》"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詩》云'匪革其猶,聿追來孝。'"鄭玄注"聿,述也。"今本《詩.大雅.文王有聲》作"遹追"。聿﹑遹本助詞;然后人往往訓聿為述,因以"聿追"謂追述先人德業。
1.即芋艿。因其葉似荷,故名。今閩西﹑粵東客家話尚有此稱。
1.煨芋之火。相傳唐代衡岳寺僧明瓚性懶食殘,號懶殘。李泌嘗讀書寺中,異其所為,深夜往謁,懶殘撥火取芋以啖之,曰"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后泌顯達,封為鄴侯。事見《宋高僧傳》卷十九。
1.芋的塊莖。亦泛稱薯類植物的塊莖。
1.喻食物粗劣。語本《漢書.翟方進傳》"王莽時常枯旱,郡中追怨方進,童謡曰'壞陂誰?翟子威。飯我豆食羹芋魁。'"顏師古注"羹芋魁者,以芋根為羹也。"
1.見"芋魁豆飯"。
1.見"芋郎君"。
1.橡栗。因其形似芋艿,故名。一說指芋艿和橡栗。
1.見"芋艿"。
1.見"芋艿"。
簡稱芋”,俗稱芋頭”。單子葉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葉卵形,葉柄長而肥大。花黃綠色。地下有肉質球莖,富含淀粉,可供食用。中國南方栽培較多。
1.即芋子。
1.芋母上長出的子芋。
1.鳥類以體孵卵。
2.喻愛恤。
1.撫恤。
1.和悅貌。
1.和悅貌。
1.猶言撫慰。
1.生養覆育。嫗,指地賦物以形體;煦,指天降氣以養物。
2.和悅之色。
1.憐愛。
1.和悅貌。
1.生養撫育。語出《禮記.樂記》"煦嫗覆育萬物。"孔穎達疏"天以氣煦之,地以形嫗之,是天煦覆而地嫗育,故言煦嫗覆育萬物也。"
2.指孕育。
1.彎曲著身子。引申為恭順。
1.飽食。吃得很飽。
1.飽食。
1.賜以豐盛的酒食。
2.泛指賜宴。
1.謂飽食肥美食品。
1.古代舉行飫禮時所唱的歌。
1.猶飽經,經歷很多。
1.見"飫禮"。
1.謂安居足食。
1.謂糧草富足。
1.飫禮和秂禮。泛指按一定禮制舉行的宴饗。
1.猶飽餐。
1.猶尤云殢雨。
1.指過失與悔恨。語出《論語.為政》"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1.猶大諱。指帝王等死亡。
1.禍咎﹐災禍。
1.怨恨﹐憎恨。
1.苛責;污蔑。
1.過失。
1.猶罪責。
1.即王良。春秋時晉國善御者◇常用作善御者的代稱。
1.尤殢。
副詞。表示更進一步他各門功課都好,語文尤其突出|數量固然要緊,質量尤其重要。
1.罪咎。
1.過失與譴責。
1.指最優美的姿容體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