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顧慮;憂慮。
2.
動詞
救濟。
3.
動詞
對別人表同情,憐憫。
4.
名詞
(Xù)姓。
1.
亦作“賉”。
2.
憂慮;憂患。
1.出自《易·泰》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2.出自《國語·晉語一》君欲勿恤,其可乎?若大難至而恤之,其何及矣。
3.出自《與孟逸秘校手書》悠悠之議,恐不足恤,在力行之而已。
4.出自《復郎廷佐書》所圖者國恤家仇,所期望者豪杰事功。
3.
指君父之喪。
1.出自《書·顧命》延入翼室,恤宅宗。
2.出自《元史·仁宗紀一》先帝奄棄天下……朕以國恤方新,誠有未忍,是用經時。
4.
指喪儀。
1.出自《南史·顧憲之傳》俗諺云:“會稽打鼓送恤,吳興步擔令史?!?/p>
5.
體恤;憐憫。
1.出自《左傳·昭公三十年》事大在共其時命,事小在恤其所無。
2.出自《史記·項羽本紀》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
3.出自《移禁司刑》詩司寇宜哀獄,臺庭幸恤辜。
4.出自《圣武記》其恤駝之法,莫詳於張鵬翮之《西使記》。
6.
顧及;顧念。
1.出自《戰國策·秦策五》戰勝宜陽,而恤楚交,忿也。
2.出自《荀子·非相》好其實,而不恤其文,是以終身不免埤污傭俗。
3.出自《太師箴》至人重身,棄而不恤。
7.
周濟,救濟。
1.出自《國語·周語中》侈則不恤匱,匱而不恤,憂必及之。
2.出自《神仙傳·彭祖》致遺珍玩,前后數萬金而皆受之,以恤貧窮,無所留。
3.出自《宋史·太祖紀一》宿州火,遣使恤災。
8.
慎。參見“恤刑”。
1.出自《晏子春秋·問下二十》共恤上令,弟友鄉里。
2.出自《雙劍誃諸子新證·晏子二》恤,慎也。
3.出自《明史·刑法志一》英憲以后,欽恤之意微,偵伺之風熾。
9.
安置。
1.出自《漢書·韋玄成傳》明明天子,俊德烈烈,不遂我遺,恤我九列。
10.
驚恐。參見“恤然”。
1.出自《柳敬亭傳》聞子說者,危坐變色,毛發盡悚,舌憍然不能下……聽者儻然若有見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
2.出自《宦官論》夫人見虎則恤然駭,閉門而拒之,惟恐不速,見鼠則恬不為怪。
11.
見“恤削”。形容衣服裁制合體。
1.出自《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衯衯裶裶,揚袘恤削。
2.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曳獨繭之褕袣,眇閻易以恤削。
12.
姓。春秋魯有恤由。見宋邵思《姓解·心部》。
1.出自《姓解?心部》恤,《風俗通云》:“魯有恤由?!?/p>
1.謂在主帥的旌麾之下。引申為部下。戲,通"麾"。
1.戲班﹑劇團放置戲衣和道具的箱子。
1.玩笑;嬉笑。
2.譏笑。
1.輕薄。
打趣;開玩笑善戲謔兮不為虐兮|新房里充滿戲謔的笑聲。
1.開玩笑的話。
2.開玩笑。
1.指戲曲中的關鍵精彩處。
1.復姓。春秋衛國有戲陽速。見《左傳.定公十四年》。
1.戲曲演員演戲時穿的服裝。
1.下棋。
1.亦作"戲游"。
2.游戲;游玩。
1.見"戲豫"。
1.游戲娛樂。
1.猶戲言。開玩笑的話。
2.指開玩笑。
1.亦作"戲渝"。
2.戲嬉安逸。
1.亦稱"戲園子"。
2.舊時稱專供演出戲曲的場所。
1.見"戲園"。
1.劇場。
1.賭債。
1.虛與應戰。
1.戲劇的演出廣告。
1.戲謔;嘲弄。
1.穿戲裝拍攝的照片。
1.開列戲曲目錄的折子。
1.指揮奏樂的用具。
1.表演戲曲時用的衣帽鞋襪等。也稱行頭。
2.謂穿戴戲劇服裝﹑裝扮成戲劇中人物的樣子。
1.舊時稱職業戲曲演員‖輕視意。
2.戲劇。
1.亦作"屃奰"。同"屃趐"。
2.強大有力貌。
3.衟龜的別名。
1.亦作"屃趐"。
2.強壯有力;堅固壯實。
3.衟龜的別名。
1.猶羈絆。
1.束于手臂。
2.謂束物于手臂。
3.傳說中的海中動物。
1.見"系臂"。
1.謂言辭之外。
1.謂縛帛書于雁足以傳音信。
1.縛著鞭打。
1.泊舟。
1.邏輯上指一個命題的三部分之一,連系主詞和賓詞來表示肯定或否定。如"青蛙是兩棲動物"中的"是","猩猩不是人"中的"不是"。
2.相當于判斷詞。
1.相繼于道,絡繹不絕。
1.記載世系的譜牒。諜,通"牒"。
1.比喻不能實現之事。
2.比喻無根據。
1.亦作"系風捕影"。
2.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
3.比喻不露形跡。
1.見"系風捕景"。
1.捆綁束縛。
1.比喻辦事當抓住關鍵。
1.囚禁論罪。
1.掛念。
1.俘獲;被俘獲。
1.拴縛,羈勒。
2.比喻牽制束縛。
1.編入名籍。
1.即世家。唐代避太宗李世民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