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濾過的酒。
2.
形容詞
〈書〉清澈。
3.
形容詞
〈書〉茂盛。
1.
將酒濾清。
1.出自《詩·小雅·伐木》有酒湑我,無酒酤我。
2.出自《儀禮·士冠禮》旨酒既湑,嘉薦伊脯。
2.
清澈貌。
1.出自《詩·小雅·蓼蕭》蓼彼蕭斯,零露湑兮。
3.
茂盛貌。
1.出自《詩·小雅·車轄》析其柞薪,其葉湑兮。
4.
美。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樂湑衎其方域,列仙集其土地。
5.
歡樂。
1.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愔愔醧?,酣湑無嘩。
2.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酣湑半,八音并。
6.
風吹拂貌。參見“湑湑”。
1.出自《湘源二妃廟碑》南風湑湑,湘水如舞。
1.見"杈枒"。
1.亦作"杈椏"。樹的分枝。
2.參差交錯貌。
1.置于官府宦宅前阻攔人馬通行的木架。古稱行馬。
1.用糞杈揀拾的人﹑畜雜糞。
1.謂牲畜驃肥健壯。
1.牲畜長膘。
1.鍬與搗土的杵。泛指掘土與搗土的器具。
1.古代端午節的一種風俗。
1.蟲名。介類。即馬蛤,又名馬刀。
1.學校根據轉學生的學歷和程度編入適當班級。
1.守城之具。于城門外為重門,以榆槐木制成,廣狹與城門同,幔以生牛皮,裹以鐵葉。兩旁施鐵環,貫以鐵索。去城門五尺處立兩夾木,亦以鐵葉裹之。夾木開有槽,容插板起落。敵至則下之。外實以土,防火攻,內支以柱,防傾折。亦寫作"插版"。參閱明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城制》。
2.指分塊插卸的木板門。
1.豎立起軍旗。
2.舊時于物品上或人身上插草以為出賣的標志。
3.插上標簽。
1.猶喳喳。低語聲。
1.將釵插于發髻中。
2.宋時風俗,議婚時兩親相見,若新人中意,即以金釵插于冠髻中,謂之"插釵"。
1.插上翅膀也飛不了。比喻難以逃脫。
1.梳妝女工。
1.舊時訂婚時男方送給女方的定禮。
1.見"插隊落戶"。
2.不守秩序,插入已經排好的隊伍。
1.用鍬取糞。
1.小門閂。
1.插入河漢。極言其高。
2.明代蒙古族部落名。亦稱插漢兒﹑察罕﹑察哈爾,本元裔小王子之后。明嘉靖間卜赤(一作布希)駐牧插漢之地,因以為名。參閱《清文獻通考.輿地二三》。
1.插圖。
1.穿插在大事件中的小故事。
2.猶插嘴。
1.合伙。
1.用斑竹制成懸于壁間可以放置物品的架子。一名高閣。見宋無名氏《紺珠集》。
2.置書于書架上。
3.引申指藏書。
1.猶插身。
指戲曲演員在演出中穿插滑稽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引人發笑。也泛指開玩笑他總喜歡插科打諢。
1.猶言插科打諢。
1.方言。比喻停著不動。
1.古代寒食節的一種風俗。見宋呂原明《歲時雜記》。又﹐正月十五日亦有插楊枝的風俗。見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
1.幾案上的一種擺設。于鏡框中插入圖畫或大理石﹑彩繪瓷版等,下有座架。
1.布置在對方內部刺探情報或進行其他活動的人。
1.配置在話劇或電影等中的歌曲。
2.比喻事情發展中插入的特殊片段。
穿插在影視、話劇等藝術樣式中的短小樂曲。也比喻事情發展過程中臨時發生的小事件這件事情當中還有幾個小插曲要交待一下。
1.打趣取樂。
1.方言。即叉燒。一種熏制成的干肉。
1.廁身;參與。
1.插秧。
1.門窗上裝的金屬插閂。
1.文學作品的一種描述手法。即敘述主要情節時﹐插入另一事件﹐以幫助情節的展開﹐豐富作品的內容。
1.插嘴。
1.把水稻秧苗從秧田移植到稻田里。
1.插在書刊中印有圖表照片等的單頁。
1.古代軍書插羽毛以示迅急。
1.鴿的別稱。
1.把植物的枝條插入土中,使之生根成長。亦指供栽插用的植物枝條或供瓶插的花枝。
一種求函數近似值的數值方法。若已知函數f(x)在n+1個點的值f(x璱)(i=0,1,2,…,n),要求作出適當的函數φ(x)逼近f(x),使得φ(x璱)=f(x璱),函數φ(x)稱為ゝ(x)的插值函數”,x璱稱為插值節點”。如果φ(x)為多項式,就稱它為插值多項式”。插值法是函數逼近的重要方法,也是導出許多其他數值方法的出發點。
1.形容跪拜時連續磕頭的動作。
1.供插入物體的容器。
2.裝在皮帶一端用以扣住另一端的金屬物。
3.明末對蒙古族部落插漢的蔑稱。
1.猶言廁身其間。